亞洲電影促進聯盟奈派克獎
2015-11-04

奈派克,全名為「亞洲電影促進聯盟」(NETPAC; Network for Promotion of Asian Cinema),成立於一九九○年,為一推廣亞洲電影的國際組織,目前與超過三十個以上的國際影展合作,在影展中設立最佳亞洲電影奈派克獎。二○○七年起,為鼓勵亞洲新銳導演,金馬影展增設奈派克獎,舉凡當屆入選的亞洲新銳導演之長片作品,皆有機會入圍並角逐首獎。

本屆影展特別徵選出二十一位影癡級觀眾組成「亞洲電影觀察團」,除了先睹為快「奈派克獎」入選影片,影展期間和導演面對面茶敘,也貢獻出他們的觀察文字。歡迎影迷朋友切磋交流。

本屆奈派克獎入選影片包括:

三夜四天五點鐘/同班同學/告別/披薩的滋味/青田街一號

逆光少女/晚五朝九/勤勞的愛麗絲/路邊野餐 /噬魂末日

亞洲電影促進聯盟奈派克獎

評審

孫紹誼,美國南加州大學文學、電影博士與碩士,上海社會科學院暨南京大學文學碩士,上海戲劇學院電影電視學院教授、紐約大學上海分校兼職教授,NETPAC理事。曾擔任上海電影節國際學生短片競賽評審,以及印度班加羅爾電影節、新加坡電影節、澳洲布里斯本電影節、夏威夷電影節、孟加拉達卡電影節亞洲電影評審。在美國、中國、台灣等地出版、發表及翻譯大量關於電影、文化和媒體方面的著作及文章。

陳序慶,香港獨立電影節節目策劃,影意志董事局成員。香港大學理學士,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藝術碩士。1998 年開始錄像創作,作品見於不同的電影節及藝術節,其中《井》於第六屆ifva比賽獲優異獎。曾為多部電影剪接,包括《幽媾》(2003)、《只愛陌生人》(2004)、《魔術男》(2007)、《烈日當空》(2008)等。

吳凡,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畢業,英國愛丁堡瑪格麗特女皇大學藝術節策劃與管理、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紀錄片製作雙碩士。長期從事策展、製片、企劃等工作。2010年開始參與籌辦紀錄片籌資平台CCDF(CNEX 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擔任CCDF活動總監,並曾任CNEX台灣區執行副總、CNEX主題紀錄片影展策展人和CNEX Studio製片。目前為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活動統籌,同時擔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兼任講師、台灣女性影像學會常務理事。著有《電影○製片》與《電影○影展》二書。

2015金馬影展奈派克(NETPAC)獎:《披薩的滋味》(The Crow's Egg)

評審讚賞本片以流暢成熟的技巧,透過南印貧民窟兩個兒童的視角,幽默而深刻地批判全球資本對亞洲社會、媒體、文化所造成的衝擊。

2015亞洲電影觀察團推薦獎:《路邊野餐》Kaili Blues

何和威:真是有你的!畢贛。怎能把我們夢境給影像化了呢?《路邊野餐》的故事打開了多面向意義的可能,從一開始到結束像似夢一回。乍醒後發現我們生活不再像似失焦鏡頭,反而是一生快門閃爍回憶,在這42分鐘一刀不剪裡匯聚成慢鏡頭,42分鐘久久纏繞於心。如果蔡明亮看過《路邊野餐》,小康也可能要唸起詩來了。

雀雀:《路邊野餐》以畢氏語彙打造世界開創性的電影語言,亦是中國鄉野版本的《告別語言》。看年輕導演以老成靈思建構出新視聽體驗,訴說著嚮往新浪潮與新電影的老派志願而炯炯有神,誰還會覺電影不死的信念無法傳承?

蕭淑如:《路邊野餐》,融合中國獨立製片與台灣新電影寫實精神以及對於生活細節的氛圍掌握。具備將日常生活的平凡轉換為影像語言的詩意創造力,經由展示少數民族他者情調(但並非消費族裔身分),獨創綠意蕩然的魔幻寫實,導演之路實在令人期待。

導演具有電影史意識,開場不久便有錄像,字卡出現中國獨立製片先鋒名字的致敬提要,而電影中的火車直馳尋家的隧道象徵,也很難不讓人聯想起《戀戀風塵》所有返鄉遊子坐在火車上悠然晃動的身體經驗。猛然哼唱起的台灣懷舊流行歌曲,又讓人想起《小武》老式俗艷的 KTV中,小島流行文化面對泱然大國從生活骨子底裡起的影響力。

在苗族山區大約40分鐘的一鏡到底,其電影感的表現無疑是這十部影片中最為才華洋溢。對,機車行駛於彎延山區的瀟灑狂傲,讓我又想起一部台灣電影,那是侯孝賢的《南國,再見南國》。這段經過縝密設計的演出,儘管小有道具出戲瑕疵,但瑕不掩瑜。感受到場景不再只是背景,而是真正與電影世界中的人物融合共同吐納生存,鏡頭的快意巡梭, 讓人不知道她會走到哪裡,一路受其牽引。在即將落幕回神,才知曉早在不設防,竟不經意的參予一段秘密的時空旅程,極美的!

肥內:導演在有限的資源下仍找到自己的擅場(比如熟悉的環境、人,以及自己的詩作),並且以無所不用其極的方式達致想像中的影像。最終在影片中創造出一個幾乎無懈可擊的小世界。

林子翔:《路邊野餐》就像華語版的《穆荷蘭大道》,模糊現實與夢境的界限,融合寫實與奇幻的神韻,賦予文本更多的可能性。一個個看似疏離的物件、情節與人物,在大膽的長鏡頭下都將串起成為雋永的影像詩。當畢贛導演的光曝在大銀幕上,名為電影院的暗室就是觀眾共鳴的道路,特別詩意。

陳昱嵐:當人生的況味無止盡時,畢贛選擇面向電影與生命本質,而非觀影者,堅定而有自信地,傳遞他摸索後的世界觀和美學思維。這不是初生之犢自以為是的自溺,《路邊野餐》裡,無處不見畢贛深思熟慮後的自制老靈魂:

不求眾聲擁戴或點頭稱道,《路邊野餐》發軔於「尋找」,卻不指望「尋著」。謙卑且熱情探索生命的畢贛,賦予《路邊野餐》匠心獨具的電影語言外,也豪氣干雲(或說誠實)地,給了不少虛實交錯的留白,留待觀影者填充。技法上雖不乏未竟之處,但其作品企圖已然圓滿,《路邊野餐》足使觀影者自由領略,再三玩味。論膽識、論開創性、論天賦的美感,甚或電影餘韻,《路邊野餐》皆是我心中奈派克獎得主的不二人選。期待畢贛繼續耕耘,於電影、於詩作,皆然。

廖苡喬:導演無論是在敘事語言和情感渲染,都用電影語言的形式做了新的嘗試和誠懇地傳達,非常迷人,饒富韻味,對於導演將來走藝術片影像類型,或是選擇更貼近觀眾的意象表達都有所期待。

藍雨楨:透過魔幻寫實的場景,跳躍且奔放不羈的運鏡與敘事,《路邊野餐》正嘗試開創一種全新的,充滿想像力的電影語言。其中,每個細節都飽含著對家鄉風土的情感、氣味以及人情的摹寫,即使彷彿在夢中遊蕩,依然能嗅聞到濃厚且與土地緊密依存的氣息這一點是我覺得《路邊野餐》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許容華:主人翁的詩句呢喃,長鏡頭的時間淬煉,最終完成一份真實情感的舒坦,我欣賞導演的勇氣和誠心,帶給影癡們在黑暗的空間裡,如有道光湧現眼前的感動,一剎那,已足矣。

鄭茗元:饒富興味、令人目眩神迷的獨特時空探索。

謝佳錦:畢贛導演最讓我折服的是對電影結構的思考。

在長鏡頭啟動前,無論是封閉的空間挑選,音景的細緻處理(如唸詩或歌曲來自機械或現場音源),經常出現的火車聲、遠方雷鳴等,或時削時隱的敘事與剪接,在觀眾期待事件發生時削去,在觀眾放鬆時冷不防帶出(如迷霧開車那段);匠心獨具的安排,讓觀眾在信息接收上如墜霧中,在情緒感知上惶然不安。如此「斷簡殘篇」,至這個生猛張狂的長鏡頭啟動後,宛如甩手一揮迤邐展開,觀眾累積的「困惑」與連續長單鏡不停拋出的呼應線索,形成極強的敘事推動能量,既在敘事上恍然若悟,也在情感上強烈勾動,但導演不追求過於明晰確切的夢與現實對照,解謎,同時設謎,能解,也不能解,最終拉出一條細而綿長的裊裊餘韻。所謂若悟與勾動皆如夢,於夢中悟,於醒中惶。

此等於克制處克制、於張狂處張狂的大局安排,將所有喑啞欲語卻失語、不能語者,皆轉化為電影的感知能力,進而創造某種似乎綜合塔可夫斯基、侯孝賢、阿比查邦卻又完全個人的近於Mulholland Dr.式迷行恍悟,真的可貴。

Sally Wang:《路邊野餐》在音像的實驗性上展現出導演的潛力,不僅在形式上大膽地將電影感受時間、速度、光影的媒介本質發揮到最大,同時也在內容結構的起承轉合之間,找到現實的依據。以詩為形式的聲音與畫面介入敘事體,讓聆聽/觀者在不斷抽離的過程中,碰觸現實與虛幻,現在、過去與未來的界限。《路邊野餐》說明了有潛力的電影藝術家必須擁寫作者的想像力,又要有閱讀者無窮的好奇心。

金馬影展第一屆亞洲電影觀察團介紹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