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別/地區 | ||
台灣 | ||
類別 | ||
劇情 | ||
規格 | ||
Digital format | 彩色 | ||
類型 | ||
劇情、歷史、災難 | ||
發展階段 | ||
劇本發展 | ||
參與目標 | ||
籌募資金、聯合監製、共同開發 | ||
製作金額 | ||
USD 5,001,486 | ||
已募資金 | ||
USD 0 |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台灣進入長達71天的無政府時期。9月下旬,中颱蘇拉讓運送美軍戰俘的運輸機墜落在台東三叉山,26名的戰俘及機長全數罹難。
日警城戶隊長接獲命令率隊上山搜救,隨行有布農族獵人達海、比勇、阿里曼兄弟,接下來巡查部長落谷順盛在台東關山地區召集一支結合日本軍警、布農族、阿美族、福佬、客家人組成的搜救隊,攜帶木材、釘子與工具出發。
一行人上山後卻遭遇更猛烈的風暴,被迫在山區惡劣天候中求生存。這場真實救援行動,所有人被迫在險峻的自然環境中掙扎求生,更要承受錯綜複雜的族群背景所帶來的矛盾與挑戰。
隨著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日本警察體系迅速瓦解,這場山難搜救事件也被草草結案。山民們的英勇與犧牲成為口耳相傳的鄉野傳說,長眠於新武呂溪的山谷中。
1945年9月,對台灣人來說,不只是戰爭的終結,更是統治秩序的轉換期。
在戰爭中曾經作為二等公民的台灣各族群,受日本政府壓迫,卻選擇在無政府狀態下加入人道救援行動,協助日本軍警處理曾經在台灣進行大轟炸的敵人——埋葬因颱風而飛機墜毀的美國戰俘的屍體。
台灣人長久在政權更迭與族群衝突中求生。重現這段震撼的人道行動,讓觀眾從電影中思考台灣的身分認同、族群關係與人道精神的價值。

導演作品《海角七號》為台灣電影票房第一,《賽德克.巴萊》代表台灣角逐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最終進入九強名單。另有監製作品《KANO》及最新導演作品《BIG》,獲第61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

電影製片及監製,第51屆金馬獎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代表作品有《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KANO》、《左耳》、《嫌疑人X的獻身》。
由知名導演魏德聖成立,其核心理念是透過挖掘台灣在地故事,讓台灣透過影像向世界發聲,並將歷史力量傳承給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兩部電影《海角七號》和《賽德克.巴萊》,後者更進入第8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九強。最新作品《BIG》獲得多項國際獎項肯定,包括印度艾哈邁達巴德國際兒童電影節及英國威爾斯兒童影展最佳影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