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金馬影展|李宜珊的女力逆襲——《恨女的逆襲》編導、監製、演員訪問
2025-11-16

「拌拌咧,閣徛起來」,李宜珊的女力逆襲——《恨女的逆襲》編導、監製、演員訪問

 

文/張婉兒

編輯/謝佳錦

攝影/古佳立

 

曾以短片《亮亮與噴子》(2017)獲金穗獎首獎、金馬獎最佳劇情短片的導演李宜珊,醞釀多年,終於推出劇情長片首作《恨女的逆襲》,於金馬影展世界首映。這一備受矚目的長片企劃,也早於2023年即在金馬創投拿下百萬首獎。

 

延續既往作品對女性境遇與自主意識的關照,《恨女的逆襲》圍繞一名20歲拳擊少女家玲的混沌生活展開,她逆流而上,在拳擊場上打出對大人世界的真假詰問,也活出屬於自己的風采。

 

「拌拌咧/拌拌咧/閣徛起來/閣徛起來⋯⋯」本片片尾曲特別選用李竺芯的台語歌〈拌拌咧〉,李宜珊說,是希望在電影結尾可以安慰女主角,以及有被感動到的觀眾。當初她在金曲獎前後一聽到這首歌,即覺得歌詞完全寫出女主角家玲的心聲。

 

《恨女的逆襲》映後QA 《恨女的逆襲》映後QA 《恨女的逆襲》映後QA

 

「我心內有一个所在/是一片大海」

 

《恨女的逆襲》最初的構想源自2007年李宜珊執導的紀錄短片《下一秒.無限》,該片記錄女拳擊手陳嘉玲參加世界盃女子拳擊錦標賽的歷程。當李宜珊思考自己的首部劇情長片時,她決定從最熟悉的東西著手。拳擊,是她從年輕時即關注的運動。而一直以來總以影像記述女性成長的她,這回也期待挑戰不一樣的類型,雜揉運動元素,讓它不只是一部家庭片。

 

談到以女性拳擊手為材的電影,三宅唱執導的《惠子不能輸》(2022)是近年來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但李宜珊不擔心撞題。雖然這兩年台灣女性拳擊手陸續在國際體壇嶄露頭角,但日本與台灣的拳擊生態仍相去甚遠。相較日本職業拳擊發展完善,在台灣仍是以業餘拳擊為大宗。曾是李宜珊紀錄對象的陳嘉玲,便是勇奪亞洲金牌的女子拳擊國手第一人。她在本片不僅擔任動作指導,更客串演出女領隊。《恨女的逆襲》即融合陳嘉玲的人生經驗,與導演個人的女性成長點滴。

 

「若是跋倒矣/就共伊當做𨑨迌」

 

有趣的是,以本片入圍本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的林怡婷,在銀幕上展現出堅韌又不修邊幅的草根能量,在戲外卻是個嗓音清甜的女孩。李宜珊笑著形容,「她在角色裡比在現實生活中自在」。李宜珊此前雖以製作人身分與林怡婷合作過短片《回收場的夏天》(2023),知道她心理素質強韌,但因外型可愛,她一直不是他們的首選,每輪選角皆高票落榜。但監製何平總說還是想見一次,將她撈回來,歷時半年多的選角,最終才確定由林怡婷演出。

 

而林怡婷的好強努力,片中的前輩演員們也都看在眼裡,在片中飾演拳擊教練泰爸的蔡振南即直呼,很佩服她的毅力。為了飾演拳擊手,林怡婷苦練一年多。如今回想起來,她還能清晰記得曾因學出腳時蹬不出腿,一個半小時的課哭了一小時,但她還是堅持邊哭邊學。課上無法克服的,回家再拚命練習。

 

不僅要練拳,她還要增重五公斤。為了貼合片中「便當店女兒打拳擊」的設定,她既要增肌肉,也要增脂肪,每天在大量訓練消耗下,需攝取雞胸肉和大罐優酪乳。李宜珊也說,確定演員後拉林怡婷進群組,還會每天讓她記錄自己吃什麼。包括在片中要以更低沉的嗓音演出,也是她們在讀本後一起討論的結果。

 

相較林怡婷,蔡振南則是李宜珊寫劇本時的第一人選,申請長片輔導金時,也用的是蔡振南的形象。何平形容,南哥看上去就是典型的拳擊教練。蔡振南說在看過劇本後就蠻喜歡這個故事,角色對他來說有挑戰,他也樂於接受訓練,特別騰出時間,在開拍前集訓兩個月,甚至主動加課。南哥笑說,經過魔鬼訓練,他「汗流了幾公升」,還瘦了。他也特別分享,這部片不只演員需要練拳擊,連攝影都要練,因要抓拍攝角度。只有大家都知道眉角,戲才能成,這也是導演用心的地方。而蔡振南也習慣依據現場感覺,提供導演不同的演法,像是「被點菜」,帶來不同於劇本的即興演出,這也讓李宜珊尤其印象深刻。

 

而除了拳擊,在片中經營便當店、飾演家玲母親的王彩樺,也笑說這部片裡每個人都有一技之長,對她來說最難的即是練習吹口琴。雖然號稱「台灣濱崎步」,但也不是音樂樣樣精通,她笑稱自己其實是「台灣菜瓜布」,練口琴的時候常常要擦油,否則「滑不過去」。而在本片挑戰全素顏演出,她也以令人驚艷的沉著表演,詮釋了默默隱忍的母親一角。

 

在李宜珊看來,與拳擊肉搏相對的,則是很有彈性的桌球運動,兩者一硬一軟,也勾勒出女兒與曾為桌球教練的父親截然不同的世界。游安順在片中即飾演家玲在外到處流連的父親,原先他也完全不會打桌球,是為了本片特別練習三個月,且至今還會不時與兒子對打。

 

演員們都笑說,李宜珊的導演風格很有耐心,沒有脾氣,甚至會陪著一起練,一起受苦。蔡振南更幽默描述,「導演說話都輕聲細語,好像談戀愛一樣,讓你全部融化,就被說服了,是個非常好的導演」。李宜珊也特別提到,在現場她不會讓演員們看回放,因為她不希望演員因為去檢查表演而受影響。而她在片場也會特別稱呼演員片中的名字,甚至幫家玲設計走路姿勢,都是為了讓演員們更進入角色的世界。

 

《恨女的逆襲》映後QA 《恨女的逆襲》映後QA 《恨女的逆襲》映後QA

 

「咱褪赤跤/唱囡仔歌」

 

因本片資金來源相對單純,也讓李宜珊有更自由的創作空間。身兼監製與編劇的何平於短片時期即與李宜珊合作,累積十餘年的默契,讓兩人建立起難得的信任,不需過多磨合。但在創作選擇上的激辯當然少不了,何平形容「吵架是很好的溝通」。本片前製籌備一年半,包括演員訓練八個月,實際拍攝期約32個工作天,由董淑緣剪輯的順剪版本,便長達三小時四十餘分鐘。

 

不論是編劇或剪輯協作,何平說他的角色,都是在結構上給予去蕪存菁的提點和人生經驗的補充,比如拳擊橋段雖在現場拍攝精彩,但在剪輯台上還是不得不作取捨,然而最核心的,還是回歸到李宜珊本人的作者意圖與創作初心。

 

《恨女的逆襲》中有不少李宜珊過去生活的影子。何平提到,在片中回憶橋段出現的一家人居住的廟宇空間,便是重返李宜珊的成長地拍攝。而之所以選擇在片中融入漫畫元素,李宜珊也笑言,是因她小時候都沒在讀書,至今影響自己最深的還是漫畫。於是他們在片中虛構了一本漫畫,讓少女家玲在荒棄的小廟撿到後,成為指引她的「聖經」。

 

何平分享過往這部片在企劃階段收到最多的回饋是,雖然叫「恨女的逆襲」,但好像故事走到最後,沒有看到太多恨,那主角到底「恨」的是什麼?在何平看來,「其實家玲最恨的是自己,在大人世界的迷霧裡找不到自己的價值觀,沒有精神工具。」

 

這也是李宜珊在片中安放一座被遺棄的小廟的緣由,從無到有,那裡慢慢被整理成家玲心靈對話的對象。當她身邊包括父母、教練等大人形象都相繼殞落後,那個地方便成了她新的精神倚靠,這也是電影中的關鍵支線。

 

「像細漢的時陣/啥物攏毋驚」

 

回望自己一路走來總是格外關心女性題材,李宜珊自忖,或許也和她的成長背景有關。她在家中是排行第四的女兒,上有三個姊姊,下有一個弟弟,當年的她也曾被期待是個男孩。她似乎出生時就是讓家族失望的存在,所以雖然是生理女性,小時候的她還是常將自己當成男生用,直到慢慢長大後,她才意識女生也能發揮和男生一樣的力量,「甚至女性力量可以更堅定溫柔,不一定要像是男性一樣的力量展現。」

 

這是李宜珊所理解的「女力」,也是她期盼持續以創作叩問女性議題的原因,她希望以此鼓勵那些也曾經想過「為什麼我不是男孩呢」的年輕女孩。而這,也是一種逆襲。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