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金馬影展|上山下海,身體先行的紀錄——《大海浮夢》導演周文欽、配樂梁啟慧專訪
|
2025-11-18 |
文/翁皓怡
編輯/謝佳錦
攝影/古佳立
達悟族有個傳說禁忌:如果你看到一個背著漁具前往海邊的人,不能問他要去做什麼,一旦問了便會破壞掉他的好運,讓他被魔鬼盯上。於是周文欽每次去拍夏曼藍波安,都不能問他今天規劃,只能邊觀察他穿戴的裝備,邊偷偷猜測,然後就跟著他上山下海、「隨波逐流」。「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新作《大海浮夢》在金馬影展世界首映,拍攝海洋作家夏曼藍波安的文學與生命故事。很巧的是拍攝團隊中有許多「海人」,有擁有專業捕魚證照的導演周文欽,還有持有自由潛水證照、家裡也有漁船的配樂梁啟慧。
本片緣起要回溯到2019年,周文欽本就常和海友們在龜山島附近從事海洋活動,一次聚會中遇見夏曼藍波安,便隨手拍下他潛水的影像,這一拍,開啟了往後再繼續拍紀錄長片的緣分。夏曼藍波安向周文欽提出希望拍下自己和兒子造拼板舟的計畫,於是《大海浮夢》的雛形便是「藍波安父子造拼板舟」,是周文欽持續跟拍了一年後,有幸得到目宿媒體的支持,才加入了要拍夏曼藍波安文學家身分和其作品的一條主軸。於是紀錄片結構形成了三線——其一是夏曼藍波安正在書寫的過程;其二是造舟經過;其三則是其子希藍波安從本島都市返家,重新認識自身母文化的經歷。

海的身體:吵雜的聲音與魚群身影
拍攝「海洋作家」,呈現海洋的攝影與音樂十分重要。問及梁啟慧本片的配樂,她表示自己長期製作「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配樂,第一次碰到自己熟悉的海洋以及景仰已久的夏曼藍波安,榮幸也開心。形容起海洋的聲音,梁啟慧眼裡有光地分享,「其實進到海裡是有很多聲音的,你會聽到小魚『嗶嗶啵啵』在吃珊瑚的聲音、海龜的聲音等,因此水下的段落我都是用環境音加上合成器去設計音色變化,以此建構海底的場域」。除此之外,梁啟慧也用上「瑞典鍵盤小提琴」(Nyckelharpa)的泛音表現山林裡震盪、空靈的音場,再加上旋繞婉轉的印度笛、巨大的蕭、各式材質弦的吉他,以及達悟族傳統吟唱歌謠,集合建構出夏曼藍波安筆下充滿靈氣,詩意而奇幻的山海世界。
至於攝影,本就熟悉也拍過無數海洋的周文欽表示,蘭嶼的海特別清澈,「你很容易不小心就潛得很深,好像會被吸進去」,因此只要夏曼藍波安有下海,周文欽幾乎都能捕捉到極美的畫面。而除了拍人,「魚」也是攝影機等待的目標,周文欽拍遠洋魚類和海洋生態紀錄片的經驗豐富,開玩笑說自己有一個想要拍的魚種的清單,只要出海就會隨機等與拍,看能夠幸運遇到誰,此次等到了三種蘭嶼海洋重要的魚類——飛魚、鬼頭刀,與浪人鯵。《大海浮夢》片頭便能看見巨大的浪人鯵游過,周文欽形容是自己的「好朋友」,將之擬人化為片中重要的海洋角色。
山林裡造船的勞動身體
除了海洋,《大海浮夢》也拍下了蘭嶼山林,以及日復一日在山林裡伐木、製作拼板舟的藍波安父子。正因為造舟是最初的主線,可以看見造舟的日子成為影片時間紀錄與依憑,亦可看見堆疊著砍伐、扛木材的勞動身體,多過人物訪談的話語和文字。對此,周文欽強調,自己希望呈現出夏曼藍波安文學「身體先行」的特色,因此剪接過程是減法,不斷拿掉訪談的話語,留給觀眾更多想像空間。也因此,觀影時我們能感受到拍攝者、攝影機的身體跟著被攝者上山下海,跟著一步一步行動、緩慢而紮實勞動的時間體感與動能。

檔案影像補足的父親形體
最後一條線,也是周文欽回憶起與夏曼藍波安相處最印象深刻的——他對兒子的溫柔與愛。原先,周文欽只拍夏曼藍波安與其子希藍波安造船的傳承,後來才加入夏曼藍波安父親的檔案影像。奇妙的是,這些影像是李道明1980年代拍攝蘭嶼達悟族的影像,「李道明老師剛好是我在北藝大的老師、紀錄片啟蒙,因此對我來說,今年初在他慷慨同意與提供下,《大海浮夢》能加入這些檔案影像,不只對我來說是傳承,在片中也補足了原來有點破碎的敘事」,透過三代父子情的勾勒,觀眾更能理解教兒子造舟之於夏曼藍波安的重要意義。
夏曼藍波安形容自己的文學是在「借貸文字」,因為達悟族沒有文字,僅有口傳的語言,因此借貸了中文為創作媒介。周文欽與梁啟慧均表示,希望透過影像與音樂,表現出夏曼藍波安語言的特色,他的語法和邏輯貼近生活、貼近達悟生命,「比如他會說『太陽下海』而非『太陽下山』,很寫實也很詩意」。看《大海浮夢》時宛如在讀夏曼藍波安的文學,幽魂一般的鏡頭逡巡在山林、如夢的聲音包圍、載浮載沉在海中,沒有太多的解釋,更多的身體與感受。所見的畫面呈現出語言與文學建構出的傳統文化,所言的語句也貼近眼前景象,這大概就是詩意,那是一種素樸的精準——「太陽下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