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區
台灣
年份   |   1970
規格   |   DCP
顏色   |   彩色
片長   |   144 分
級數   |   6+
喜怒哀樂 Four Moods

四段古裝故事,分述人間喜怒哀樂。書生貪戀女鬼,一夜纏綿後如何續緣?多方人馬匯聚黑店客棧,誰能安然上路?冤冤相報何時了,世仇已死,能否就此放下?漁夫與水鬼的相遇,天下最樂,莫過為善。三大名導為紓解李翰祥的國聯影業財務危機而拍攝,在共同命題下,以白景瑞與攝影師林贊庭大膽把玩場面調度與音效的〈喜〉為始,盡顯四位導演對空間、敘事的嫻熟掌握,風格迥異,精彩絕倫。



李翰祥 LI Han-hsiang

李翰祥,1926年生於中國遼寧,華語影壇知名導演,活躍於中港台三地。四○年代末期赴港從影,1960年《倩女幽魂》入選坎城影展正式競賽,1962年《楊貴妃》獲坎城影展最佳電影技術特別獎,1963年《梁山伯與祝英台》為黃梅調電影先驅。代表作另有《貂蟬》、《江山美人》等。

胡金銓 King HU

胡金銓,1932年生於北京,1951年進入電影業,擔任過廣告畫師、演員、助導。1965年來台加入聯邦公司,完成《龍門客棧》、《俠女》等經典之作,1975年以《俠女》榮獲坎城影展最高技術委員會大獎,成為首部揚名歐洲三大影展的華語電影。

李行 LEE Hsing

李行,1958 年開始擔任導演,劇情片首作《王哥柳哥遊台灣》即是台語片喜劇經典。1963 年成功執導首部國語片《街頭巷尾》,隨後以《蚵女》、《養鴨人家》開創台灣健康寫實類型風潮。1978年起以《汪洋中的一條船》、《小城故事》、《早安台北》連續三年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片。1995 年獲頒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白景瑞 BAI Ching-zue

白景瑞(1931年-1997年),台灣電影導演。生於遼寧營口,1949年來台,考上省立師範學院(現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外文系,後轉至藝術系(今美術系),為43級畢業生(民國四十三年,即1954年畢業)。大學時與同為話劇社的李行結成好友。1957年退伍後,擔任自立晚報影劇記者,並以筆名「白擔夫」在聯合報撰寫影評、畫評。受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影響,決心赴義學習電影。1961年入羅馬皇家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及舞臺設計,1962年進義大利電影實驗中心學習電影,是早年臺灣少見具有國外電影相關學位者。1964年學成歸國,進入中影任經理,一方面四處演講以傳播所學新知,並協助中影添購新器材;另一方面從剪接、策劃而到導演,為健康寫實路線代表人物。1970年代以降,嘗試拍攝文藝愛情電影、文學改編電影,代表作為陳映真作品改編的《再見阿郎》 及白先勇小說改編的《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