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區 |
義大利 |
年份 | | | 1946 |
規格 | | | 35mm |
顏色 | | | 黑白 |
片長 | | | 96 分 |
級數 | | | 12+ |
擦鞋童 Sciuscià│Shoeshine
1948奧斯卡金像獎榮譽獎(最佳外語片)
1948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著劇本提名
1947美國國家評論協會十大影片
1947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提名
1946義大利銀緞帶獎最佳導演
1948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著劇本提名
1947美國國家評論協會十大影片
1947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提名
1946義大利銀緞帶獎最佳導演
時空是二戰後的義大利,主角是兩個擦鞋童,他們的夢想是存錢買匹馬,卻被攪進幫派詐騙而遭送感化院。作為狄西嘉新寫實主義的濫觴,在卓越創新中,猶帶著詩意與抒情的手法,譬如在被囚禁、甚至患病的孩子臉上,捕捉到對大海的嚮往以及那股單純善良。看著兩個情同兄弟的好友被利用,進退兩難、反目成仇,這部以夢想開始的電影,卻有讓觀眾泣不成聲的終局。狄西嘉透過孩子來反映社會與時代,真正該懲罰的其實是這些大人啊!《擦鞋童》不僅是他邁入大師殿堂的開始,也是首部獲得奧斯卡榮譽獎的外語片(1955年後才正式改為最佳外語片)。
「在《擦鞋童》裡,攝影機不見了,銀幕也消失了,只有真實的生活。這是狄西嘉做得到,而我永遠做不到的事。」
——奧森威爾斯
維多里奧狄西嘉 Vittorio DE SICA
維多里奧狄西嘉,1901年出生在拿坡里。原是義大利知名演員,1940年代開始與編劇薩瓦提尼合作,導演了《擦鞋童》、《單車失竊記》、《退休生活》等膾炙人口的新寫實作品。之後除了繼續演出電影,導演路線也轉往喜劇與通俗劇,代表作品包括《烽火母女淚》、《昨日、今日、明日》、《費尼茲花園》等。共有四部作品獲得奧斯卡的外語片獎(包含榮譽獎)。 |
義大利波隆納電影資料館典藏拷貝 35mm print from Cineteca di Bolog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