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金馬影展 │ 《母侵夢魘》導演肯尼斯達格丹訪問
|
2023-11-24 |
我在意的是電影的驚悚與現實的可怖,如何取得平衡——《母侵夢魘》導演肯尼斯達格丹訪問
文/林意庭
編輯/謝佳錦
攝影/林軒朗
肯尼斯達格丹(Kenneth Dagatan)的第二部長片作品《母侵夢魘》(In My Mother’s Skin),結合了菲律賓歷史與鄉野傳奇,由跨國(菲律賓、新加坡、台灣)團隊聯合製作,開場即以血肉模糊的食人畫面,加以細緻且令人不安的音效,帶給觀眾視聽震撼,呈現別具一格的驚悚恐怖,也同時是則關於家國運命的黑色寓言。
作為首部入圍日舞影展「午夜」單元的菲律賓驚悚電影,恐怖主題一直是達格丹喜愛且深受啟發的強項。然而,他並不只想製作充滿Jump Scare的恐怖電影,或正面控訴殖民體制所遺留下的不義,而期望透過翻新菲律賓傳統觀念裡怪物所代表的內涵,加以音畫堆疊所營造的詭異氛圍,讓觀眾在迂迴經驗當中,隨著主角一齊去揭開故事的面紗。
片中最具代表性的怪物,皆是菲律賓家喻戶曉的意象與傳說——仙女由宿霧聖嬰(Santo Niño de Cebú)結合昆蟲元素發想,母親則脫骨自吸血怪物阿斯旺(Aswang)——然而導演不滿足於嫁接傳說原有的設定,而嘗試在電影裡將兩種怪物的特性再次重塑,帶給觀眾嶄新的體驗。
他關心的不只是作品與菲律賓元素如何連結,更多的是關於「電影中的驚悚與現實世界的可怖,如何經由剪裁取得平衡」,那對他來說才是最困難的。導演坦言拍攝過程中,由於時間限制,放棄了許多戰後現實與奇幻場景虛實對照的橋段,然而這使《母侵夢魘》得以更精簡洗鍊地聚焦在他想訴說的主題。
片中角色的遭遇,不論是投靠既得利益者的父親、指望父親的病母,或者誤信邪惡仙女的女兒,「其實每個角色都以自己的方式在尋求希望,然而這種希望所導致的代價,往往因為不那麼立即可見,而時常遭人忽略」。《母侵夢魘》以菲律賓傳統神怪作為載體、恐怖電影作為一種認知途徑,映照出不論天主教、殖民者或強權大國,對於菲律賓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達格丹曾擔心跨國合製可能使作品與菲律賓文化的連結性降低,然而在製作過程中,他發覺《母侵夢魘》固然有其極具「菲律賓」特色的一面,但也具有放之四海皆準的普世性。
例如,他與台灣團隊進行後製的過程中,剪輯原本需要翻譯從旁協助,但後面彼此逐漸心領神會。來自新加坡的攝影指導Russell Morton、來自台灣的聲音團隊等,都提供給他新的想法與元素,最終完成令他滿意的成品。
既類型,又後殖民,既在地,又普世,或許這也是《母侵夢魘》能夠在國際影壇大放異彩的原因,肯尼斯達格丹的下一部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