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金馬影展 │ 《進化症候群》導演托馬斯卡耶、演員保羅基歇爾訪問
|
2023-11-15 |
無論變狗或變狼,我們都要接受改變——《進化症候群》導演托馬斯卡耶、演員保羅基歇爾訪問
文/甜寒
編輯/謝佳錦
訪問攝影/林軒朗
首部長片《不打不相愛》(Love at First Fight,2014)入圍坎城導演雙週,法國導演托馬斯卡耶(Thomas Cailley)帶著新作再度回到坎城。入圍今年(2023)一種注目單元的《進化症候群》(The Animal Kingdom),法文、英文片名直譯是「動物界」,在以感染引起的獸化變異為背景、乍看駭人獵奇的世界觀設定表皮下,提示著人與動物的多樣性,這是導演希望表達的創作核心。
這部作品融合了身體恐怖和科幻元素,靈感來自卡耶在母校法國高等影音學院(La Fémis)的評審活動上看到編劇保琳繆尼爾 (Pauline Munier)的作品。經過兩年的發展,劇本成型,不僅著重於人類變成動物的逼真性、生物學細節和演員的身體特徵,還聚焦於三大主題:青少年的成長變化、父子關係的雙向影響,以及社會對差異的接納程度。影片中,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被用作變異的隱喻,表達「即使每個人都有所不同,也能擁有朋友、戀愛和學習的權利」的理念。卡耶強調,他透過「變異人」的故事和科幻元素,主要想探討「父愛」的主題,並表達「終將與孩子告別」的感慨。
創作過程中,決定角色的動物形態是一大挑戰。這涉及了從美術設計到演員選擇、化妝和特效的多個環節。導演與編劇根據角色特質挑選特定動物,再配合演員的特長進行調整。他們還與瑞士漫畫家弗雷德里克彼得斯(Frédérik Peeters)合作,設計出獨特的變異人類形態。這個過程涵蓋了從人類到動物「進化」的各個階段,涉及大量遠程工作和詳細的角色背景研究。每週都有新的草圖和角色設計,從高達一百多張的設計挑出定案。
在拍攝前一年,演員需投入大量準備工作,如深入觀察動物行為,並在專業訓練師的指導下,學習控制身體動作和調整聲音。對於主演保羅基歇爾(Paul Kircher)而言,他需精準地呈現角色階段性的身體變化,這對他來說無疑是一項艱鉅挑戰。他甚至半開玩笑地提到,就連現在也會觀察自己手指的細微變化。這樣的表演極度考驗專注力與身體控制技巧。作為影后伊蓮雅各(Irène Jacob)的兒子,保羅表示,在表演上他並不尋求母親的專業建議,而是更多依賴於她的情感支持與鼓勵。
在影片中,變異人展現了不同的動物特質,如章魚的觸角或主角的「狼性」。起初,導演在狗和狼之間猶豫不決,但隨著保羅的參與,這種漸變難以找到決定性時刻,導演和保羅都一致強調「轉變過程本身比最終成為何種動物更為重要」,最終讓角色自然而然地成為「狼」。卡耶比喻道,就像孩子夢想成為科學家或總統,最終卻可能成為完全不同的人一樣。而保羅,一名 21 歲剛過青春期的年輕人,原本學習地理地質科學,夢想成為船長。然而,因為小時候的表演經歷和大學時期擔任樂團主唱,後來自己拍了短片,也逐漸走上了演藝之路。
影片中轉變與過渡的意象,亦反映在導演精心挑選的地景之中。這片法國西南部的朗德森林,自幼便是導演熟悉的背景。「與許多歐洲森林相似,此地雖經人手栽培、有序規劃,卻在步行一段路後,便漸漸過渡至千年古林的原始風貌,象徵著從現代化秩序到自然多樣性的演變。」而對於保羅來說,這片森林原是陌生之地,但在為期五個月的拍攝期間,他與角色一樣,漸漸融入這片在電影中扮演著關鍵象徵意義的地帶,代表著人類與變異人之間的過渡。導演提及,他剛抵達台灣,對於這片島嶼背後的不同城市層次充滿好奇。在拍攝了「動物界」後,也是卡耶對人類世的一種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