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金馬影展 │ 再製歷史的聲音與影像:《血色之路》導演菲利培加貝茲訪問
2023-11-12

 

再製歷史的聲音與影像——《血色之路》導演菲利培加貝茲訪問

 

文/翁皓怡

編輯/謝佳錦

攝影/王文玨、林軒朗

 

由文策院支持,跨九個國家合製的《血色之路》The Settlers),為智利導演菲利培加貝茲(Felipe GÁLVEZ)首部劇情長片,其於坎城影展世界首映,並在一種注目單元榮獲費比西獎後,明年也將代表智利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項。《血色之路》回望智利建國歷史,讓我們看見那勒著馬佇立廣袤荒原草場上的殖民者、移民探險者們,腳下踏過的「血色之路」究竟為何。

 

《血色之路》映後QA 《血色之路》映後QA 《血色之路》映後QA

 

除了文策院的資金挹注、台灣「飛望影像」參與製作,《血色之路》與台灣最大的淵源就是跨國的聲音製作。談起聲音,此次合作對加貝茲來說是跨出舒適圈的經驗,當初籌措資金時,加貝茲在威尼斯經飛望影像的陳璽文(Stefano Centini)引介,認識了杜篤之的「聲色盒子」團隊,雙方都藉此機會跨出舒適圈,地球兩端點的島嶼有了連結。加貝茲表示,片中聽見的音效大都是後期在台灣製作配上去的,雖然拍攝時有現場收音,但最後幾乎沒有使用。對加貝茲來說,與台灣的聲音製作合作最大的挑戰是文化的差異,不同於他習慣的拉丁美洲電影音效的喧鬧、嘈雜,亞洲電影的聲音大多較為安靜、內斂,而他與杜篤之對許多場景的聲音想像也有差異。比如同樣的一片「森林」,杜篤之可能製作出類似竹林的風聲,但加貝茲想像的卻是更多蟲鳴鳥叫,更為熱帶的音景。對此,他表示,有時兩人會有較「激烈」的溝通,才漸漸地磨合出最合適場景的聲音。

 

回憶長達九年的電影籌備期,對加貝茲來說,他其實很快便確立所想要拍的故事和劇本,最困難、耗費最長時間的莫過於資金籌措。但等待終是值得的,《血色之路》除了是加貝茲對自身國家歷史的批判,也正予智利政府反思、反省的機會。現任智利總統加布列博里奇(Gabriel Boric)的祖先,恰好曾參與故事背景中十九世紀末的智利火地島淘金熱潮,對於重新審視歷史抱持正面態度,而幾年前智利國會也公開道歉並承認建國史上對當地住民的大規模屠殺。加倍茲表示,拍這部片是希望刺激觀眾思考——對於眼前的畫面,甚是一套已被建立的歷史,我們看見的表象就是事實嗎? 

 

電影尾聲,原住民女人拒絕配合殖民者官方拍攝影像,畫面中女人幾乎靜止,彷彿定格,畫外空間傳來指令聲,要求女人配合,質問:「你不想成為這個國家的一份子嗎?」對加貝茲來說,這是電影中最駭人的暴力,從畫外空間無限蔓延至畫內,真正的粗暴,框構不住,並無邊界。

 

電影最末跑片尾字幕的畫面,加貝茲配上了當年由片中富商Menendez家族拍攝的檔案影像,畫面中可見盛大的葬禮排場、蒸汽船⋯⋯等權勢的象徵。這不僅僅點出了後殖民時代釋放與運用檔案影像的重要性,更顯示了加貝茲欲留給觀眾的反思與觀看位置。多年後的當今,走過這條漫長「血色之路」的智利人,該如何面對眼前的影像——早已存在的、被重新檢視的,以及,加貝茲重新詮釋、再現的?這是加貝茲留給觀眾思考的問題,也刺激身在不同政經脈絡的觀眾,積極探問自身位置。

 

《血色之路》映後QA 《血色之路》映後QA 《血色之路》映後QA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