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金馬影展 │《(非)一般欲望》導演岸善幸、配樂岩代太郎訪問
我想透過電影,挖掘不被看見的世界
2023-11-12

我想透過電影,挖掘不被看見的世界——《(非)一般欲望》導演岸善幸、配樂岩代太郎訪問

 

文/謝璇

編輯/謝佳錦

攝影/林軒朗

 

很湊巧地,《(非)一般欲望》在日本的上映首日(11/10),恰好是導演岸善幸偕配樂岩代太郎,帶著這部新作來訪金馬影展。向來關注心靈或社會生存條件邊緣者的岸善幸,藉由創作尋找鮮為人知的社會樣態與人性面向,再以電影為媒介傳遞予大眾,期望激發更多討論。帶著同樣的核心概念,岸善幸本次將焦點轉向懷惴不同欲求,隱藏於世界角落的少數人們。

 

《(非)一般慾望》映後QA 《(非)一般慾望》映後QA

 

看完電影,再也回不去了!

 

「身為多數族群,就算自以為看見多樣性,仍然不了解這些多樣面貌下的複雜內在」,讀畢小說家朝井遼2021年出版的同名原著《正欲》(即日文片名)後,岸善幸倍感衝擊。《(非)一般欲望》以特殊性癖好「戀水癖」貫穿,除了揭露多樣特質,更以此刺激當代社會價值觀。電影在日本上映時,宣傳打的正是「看完電影後,再也無法回到沒看過電影的自己」。

 

新垣結衣飾演戀水癖者夏月,該角色顛覆其向來陽光開朗的銀幕形象,「不只是演技、角色詮釋的挑戰,故事主題對新垣結衣也有相當不同的意義」,導演表示縱使形象差異頗大,新垣結衣在企畫階段就爽快答應接演。飾演檢察官的稻垣吾郎則是導演欽點,「稻垣吾郎給人認真、可愛卻又帶點瘋狂的感覺」,片中的檢察官原本過著平凡生活,因價值觀被動搖而展現內在瘋狂的面向,與稻垣吾郎的特質不謀而合。

 

為了描繪戀水癖者,劇組田野調查多種特殊性癖,也在海外網站蒐羅到戀水癖者的親身分享。不過,為了不限縮於特定個人經驗,劇組除了參酌個案之外,也加入了其他想像,將「對水產生性興奮感」的特質擴張,延伸為片中對濕褥的衣物、水花的不規則形狀、水柱噴湧等多元水癖好。如此一來,讓本片在呈現戀水癖這樣的少數群體時,仍能細分出少數中的多重宇宙,破除任何企圖套上的單一刻板框架。

 

聽見欲望,水都有戲

要將文字描述的特殊欲望轉譯為影像,岸善幸與編劇港岳彥下了許多功夫。例如打出片名那一場戲,新垣結衣躺在床墊上,感受四周的水帶來的快感,就是原作沒有的橋段。

 

除了視覺呈現,聲音也是一大重點。曾與岸善幸合作《前科者》、《啊,荒野》、《跟蹤人生》的知名電影配樂家岩代太郎,本次以格外收斂的方式作曲,更強調將音效與音樂合而為一。「導演希望能讓觀眾自己接收、理解這部電影的核心精神」,岩代太郎說明,在商業電影中,配樂常作為引導觀眾情緒之用,但《(非)一般欲望》的曖昧風格,讓他降低音樂性,與同樣出自其手並在金馬影展放映的商業大作《首》,展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

 

何謂配樂上的收斂,他舉青年時期的夏月與國中同學佳道在水花四濺的水龍頭前的戲為例,角色在此刻解放心靈,若是商業片作曲,理應隨角色心情而激昂,但他們選擇讓配樂淡淡的,介於愉快與惆悵之間,並不引導觀眾去感受特定情緒。為了提煉戀水癖者的感受,岩代太郎也讓音效與音樂的分野模糊,讓幻聽中的水聲與現實中的水聲交融。

 

少數人的世界,也有普世性

 

訪談尾聲,問及本片剛在東京影展獲得最佳導演與觀眾票選兩座大獎,岸善幸表示意義重大。由文溫德斯(Wim Wenders)領軍,成員包括中國演員趙濤等人的國際評審團給予最佳導演肯定,說明了這個關注少數人、強調多樣性的故事是具有普世性的。而在觀眾層面,他也確實收得不少觀眾回饋,讓他們獲得了重新思考的契機。

 

透過挖掘「不被看見的世界」,讓觀眾「再也無法回到沒看過電影的自己」,從而反身自省,無論是自身的創作方法或目的,《(非)一般欲望》都是岸善幸一貫路線的再次實踐。

 

《(非)一般慾望》映後QA 《(非)一般慾望》映後QA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