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金馬影展|拾起青春片斷——《給十九歲的我》導演張婉婷訪問
|
2022-11-14 |
拾起青春片斷——《給十九歲的我》導演張婉婷訪問
文、編輯/謝佳錦
攝影/林軒朗
香港資深導演張婉婷,今年跟台灣有緣。上半年有舊作《秋天的童話》(1987)數位修復版在台院線上映,下半年又帶著費時十年製作的新作《給十九歲的我》造訪金馬影展。
這是一部由導演的中學母校英華女學校委託製作的紀錄片。2011年,適逢千禧年出生的女孩們步入中學一年級,也正值英華籌備重建校舍,於是校長石玉如找了校友張婉婷拍紀錄片,試圖一片三得:記錄少女成長、校舍重建、社會變遷。片名「給十九歲的我」,源於導演請女孩們在中一時寫信給未來的自己,傻氣地訴說念劍橋、選香港小姐等志願,作為故事起點。
然而,生命總是計畫趕不上變化,新校舍遲至2019年才完工,理想難敵現實,香港更在近年遭逢巨變。唯拍攝沒有中止,少女們的成長軌跡、夢想的著陸或觸礁等個人小歷史,與導演並未迴避的烙印其後的時代大歷史,諸多轉瞬即逝的「那些往日時光」(Those Were the Days),均在這部雖由校方出資卻無宣傳賣瓜味的真摯作品中,被攝留成一道道永恆,並在尾聲昇華為超越青春緬懷的鼓勵。
1950年出生的張婉婷導演,笑稱去拍這群千禧世代女孩,就像墜入《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兔子洞。她以往多拍劇情片,劇情片導演很有權威,常跟大明星合作,但這群女孩連周潤發、黎明都不認識了!當然不認識她,對她很不客氣。少女們幾乎是「不可理喻,還有點恩將仇報」的叛逆,讓她常被罵得想找地洞鑽,成了拍攝一大困難。
怎麼辦呢?她引用片中副校長周小鳳的話:「用上帝的愛,淹沒她們」,用愛與包容面對。在拍攝關係上,她讓自身角色轉換成「樹洞」,努力成為少女們傾吐心事的最佳對象,漸漸化解心防。角色轉換亦對她帶來影響,張婉婷表示,這十年對她最大的改變是變謙虛,「反正她們也沒看過我的電影,就放下導演身份,用心地去聽她們說」。此外,她更主動出擊,為被拍增加吸引力,很多女孩的志願是當醫生,就找了香港知名的袁國勇醫生來聊天,抑或安排回舊校舍參觀,讓她們覺得被拍是一件好玩的事。
十年終究漫長,加上計畫方向未卜,團隊不免有雜音,「有一度被質疑沒有故事,每天都在拍上學、放學,沒什麼特別的,有些工作人員就走了」。不久前才離世的創作伴侶羅啟銳,看了初剪勸她放棄,不過她堅持,「我們已經到了point of no return(沒有退路之處),不可能不繼續下去,失敗不在我的選項內!」
張婉婷與郭偉倫、陳序慶花了三年時間剪輯,將拍了十年的海量素材,理出十幾個版本,最終找到現在這個以年份區分、不同主題串起的六個女孩為主軸的故事線。「也正是在剪輯的過程中,發現前面拍的段落,貌似平凡、不重要,其實很關鍵、很動人,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呼應了十年後的變化。原來,每個人身上都可以有一部《歲月神偷》。」
《歲月神偷》的序幕字卡寫著:「在幻變的生命裡,歲月,原是最大的小偷⋯」,揭示著歲月流逝的渾然不覺;而在這些少女身上,那些被偷走的青春片斷,隱然被張婉婷拾起、發現、接上、發酵,銘刻著紀錄片抵抗遺忘的最頑強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