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金馬影展 │ 情感邏輯比寫實邏輯重要——《菠蘿蜜》廖克發導演訪問
2019-11-18

《菠蘿蜜》、《還有一些樹》導演 廖克發  《菠蘿蜜》、《還有一些樹》導演 廖克發  《菠蘿蜜》、《還有一些樹》導演 廖克發 

 

文/吳思恩

編輯/謝佳錦

時間:2019年11月18日

場地:鬧空間 NOW Space

沙龍照/陳又維

映後QA側拍/張國耀

 

「影像就算不是紀實,但必須讓人們相信裡頭的情感是真實的。」

 

今年可說是廖克發導演備受矚目的一年,除了以《還有一些樹》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醞釀多年的首部劇情長片《菠蘿蜜》也終於問世,並入圍金馬獎最佳新導演與金馬影展奈派克單元。對真實性特別著迷與堅持的廖克發,先花了很長時間完成紀錄片《不即不離》後才拍《菠蘿蜜》,因為他想真正了解這些馬共士兵的情感,因此劇本在《不即不離》拍攝前後有了很大的調整。例如他笑稱,原本劇本有鬼魂等獵奇元素,後來都拿掉了,方向也更朝寫實走。

 

在馬來西亞一般理解中的馬共是「惡魔」,不像片中馬共母親與其子小菠。《菠蘿蜜》裡的馬共是多面向的,有人性、有感情、亦有未粉飾的燒殺擄掠,試著帶領觀眾探入複雜性。然而如此描述,恐怕讓本片難以在馬來西亞上映,目前尚無願意合作的發行商。片中一個外人看來並無爭議卻會令馬來西亞政府無法接受的畫面,是馬來西亞人帶著領養的小菠吹口琴。對政府來說,馬來西亞人怎麼可能領養共產黨的小孩呢?但導演說這在現實中是很常見的,因為這樣他們不會被警察刁難,若是華人收養,孩子可能被警察帶走。

 

《菠蘿蜜》除了有小菠與馬共母親這條50年代的故事線,也講述了大學生一凡從馬來西亞來台求學,並與菲律賓移工萊拉相濡以沫。如何組織這兩條不同時空的敘事線,資深剪輯「廖桑」廖慶松給了「一個難以想像的建議」:把小菠與一凡當成同一個人來剪,而非不同的兩個人。雖然邏輯不太通,但把這個框架放掉後,反而發現剪接的自由度變大了,敘事也可自在調換。廖克發指出,他們有剪一個符合時序與事件邏輯的版本,觀眾可以清楚對位人物與時間關係,卻無法打動人,新版雖有觀眾搞錯角色身分之虞,但韻與味道留下來了。

 

「我相信情感邏輯比寫實邏輯重要,情感共鳴比把故事交代清楚重要。」

 

至於片中有各種東南亞國家的角色,這是廖克發特別給台灣的獻禮。他反問:「一部沒有台灣人主角的台灣電影,不是更能表現出台灣的多元嗎?」在導演眼裡,沒有偏見,也不需要特別關心,讓背景殊異的角色們,自然出現在畫面中,這才是多元。

 

電影人的等待:不厭其煩的傳奇前輩

11年前,這個馬來西亞小夥子不是懷著電影夢來台,他的記憶中沒有侯孝賢、李安這些電影大師,而是與一些人有了交集,深感他們的故事應該被訴說,才開啟了想拍電影的念頭。帶著不羈甚至叛逆的態度,他遇上電影生涯的伯樂廖桑。在台藝大唸電影期間,有老師建議他把《雨落誰家》與《花開的夜晚》兩部短片拿給廖桑看,但他當時不願跟許多同學一樣追著大師跑,因而給得有些不情願。儘管他沒有全盤接受廖桑的建議重剪,但對於這位始終不厭其煩看自己所有作品並不吝提出意見的前輩,充滿感激之情。

 

《菠蘿蜜》映後QA  《菠蘿蜜》映後QA

《菠蘿蜜》映後QA  《菠蘿蜜》映後QA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