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金馬影展 │以立體派畫法,交織馬其頓的魔幻寫實——《生之柳》導演米丘曼契夫斯基訪問
2019-11-12

米丘曼契夫斯基_媒體茶敘 米丘曼契夫斯基_媒體茶敘 米丘曼契夫斯基_媒體茶敘

 

文/楊殿安

編輯/謝佳錦

時間:2019年11月12日

場地:鬧空間 NOW Space

沙龍照/陳又維

沙龍側拍/林軒朗

 

曾以《暴雨將至》(Before the Rain)榮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馬其頓導演米丘曼契夫斯基(Milcho Manchevski),本次帶著最新作品《生之柳》(Willow)來台參加金馬影展,再次以其「迷幻時空」的電影筆法及「魔幻寫實」的電影氛圍,驚豔四座。

 

《生之柳》以三段故事穿梭中世紀與當代馬其頓,刻畫三個母親得子、喪子的喜悅與哀傷,共構一個關於愛與祝福的故事。米丘曼契夫斯基表示故事靈感源於「對比概念」,例如「中世紀」與「當代」的時空對比。他接著開始「玩概念」,想出類似的母親角色與遭遇,寫了大概五頁的故事後便擱置。待故事準備差不多時,他僅花兩週便寫完劇本。「我覺得線性敘事很無聊,當你切斷了陳述故事的方法,你可以呈現故事更多的面向。」米丘曼契夫斯基比喻他的創作如同立體派畫作,除了可以從不同角度切入欣賞之外,重點是體會一種藝術上的美感平衡:「斷裂之中有和諧」。有趣的是,《生之柳》以「三」為情節單位,描述「一」個主題,其充滿神性張力的戲劇結構,令人不禁想起是否與基督教傳統有關?對此,米丘曼契夫斯基卻回答「3這個數字時常帶給人許多驚喜,就像三腳椅,它的平衡感遠比2或4更複雜。」對米丘曼契夫斯基而言,思考的還是藝術平衡的問題,「當你把三個故事說成一個的時候,複雜性就產生了,你可以說這是一個不斷正反合的過程。」

 

「宗教信仰」在《生之柳》中是一個極為重要的主題,米丘曼契夫斯基表示他花了許多時間理解中世紀傳統習俗,例如「當你親吻一個老人的手時,你不能站在門檻上。」又或是「農作時不能發生性行為,因為農作跟生產有關。」從這些信仰教條,我們又能扣回電影,發現米丘曼契夫斯基刻畫的諸多細節,例如中世紀的農家女在田中生產一景,「生育」的力量遊走在人與大地之間,令人震懾。米丘曼契夫斯基表示,他無意創作一部「關於母性」的電影,但很自然地,電影流露出對於母親的關照;他也沒有特別的宗教信仰,是在創作過程中,發現角色具有強大的信仰力量,理解角色的過程中同時理解這個宗教。

 

有別於其他導演受限於時間與預算考量而省略現場排練,米丘曼契夫斯基認為試鏡跟排練是拍攝電影最重要的環節。「我們花了四個月試鏡,幾乎把馬其頓所有演員都看完了,到第七輪海選後,我們選出三位非常優秀的女性主演。」令人驚豔的是劇中飾演五歲男孩的Kire,幾乎不發一語,極為內斂地散發表演張力。米丘曼契夫斯基讚許他「天資聰穎」,雖花了一些時間帶他進入狀況,但當他了解之後,「He is the king!」

 

電影人的等待:藝術家的有效時間

「等待很討人厭,但如果你夠聰明的話,你可以很好的『使用』等待。」米丘曼契夫斯基舉了今年同樣有在金馬影展放映的作品為例,《塵埃》(Dust)耗時七年拍攝,但《母親們》(Mothers)和《生之柳》卻很快拍完,米丘曼契夫斯基坦言「電影是個很貴的玩具」,「但為了創作藝術,你得保持藝術創作的即時性」,如果一個拍攝計畫持續太久,反而會過度想像,阻礙發展。

 

2001年,米丘曼契夫斯基本欲帶著《塵埃》來台,但因中途生故而折返,相隔十八年終於來台,他笑說:「也許這也是一種等待吧!」

 

米丘曼契夫斯基_媒體茶敘側拍  米丘曼契夫斯基_媒體茶敘側拍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