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金馬經典影展:義大利電影課│維多里奧狄西嘉
|
2019-06-19 |
文 / 聞天祥
在《單車失竊記》(1948)之前,應該沒人相信「父子倆在羅馬街上尋找賴以為生的單車」可以成為一部電影。然而看似簡單,但無論用政治、宗教、倫理、社會、經濟各種觀點切入,你都能找到解讀的空間和滿意的答案。作為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最完美的範例,它成為英國〈視與聽〉雜誌1952 年首度舉辦影史十大影片榜首。把印度電影帶向國際的薩雅吉雷回憶自己第一次離開國家,在倫敦待了六個月,看了九十九部電影,而讓他定下拍片志向的,就是《單車失竊記》。
隨著時光的推進,寫實概念的變遷,狄西嘉的《單車失竊記》或者《擦鞋童》(1946)、《退休生活》(1952)看似不再驚人,卻依然雋永;理由不外乎在真實之外,豐沛的人道精神。巴贊曾做過一個有趣的比較,他說「羅塞里尼的風格首先是一種觀察,狄西嘉的風格則先是種感受」。狄西嘉對人物的愛是從角色自身反射出來的。所以我們忘不了《單車失竊記》最後隱沒在人海中的那對父子、《擦鞋童》無論愛著馬或嚮往大海的孩子、《退休生活》的老先生和相依為命的小狗。說他是最接近卓別林的作者,也不為過
但現實的殘酷,不只是電影裡的情節。狄西嘉最滿意的《退休生活》因為觀眾的麻痺而票房失利,甚至被官員拿來撻伐羞辱,等於為新寫實奏起了輓歌。也有很多人以為在藝術成就上,他之後的作品很難跟以前相提並論。但即使返回輕喜劇與通俗劇,狄西嘉依然是狄西嘉。
請看《昨日今日明日》(1963),老公牽著大群孩子迎接老婆出獄的場面,除了高明的喜感,活用實景自然光與生活打成一片的調度,不就是《單車失竊記》結尾的手筆嗎?演員出身的他,也把誘發素人表演能量的魔法用以改造蘇菲亞羅蘭,不但讓她和馬斯楚安尼成為六○年代最傑出的義大利銀幕情侶,也透過她在《烽火母女淚》(1960)、《義大利式結婚》(1964)的角色為那些底層人物(妓女、母親、黑市菸販、雜貨老闆娘)發聲,豐滿的角色個性,遠超過外表性感這類定見。
這要多虧狄西嘉的才能,以及他的溫柔、寬厚與愛。乍聽之下有點八股,但看看他獻給家鄉的小品集《拿坡里黃金》(1954),那份對故里美醜,包含小奸小惡一概接受的襟懷和幽默(甚至自嘲本人好賭成性),實非取個景卻顧左右而言他的影片所能比擬,也難怪史柯西斯會視如至寶。其實早在《米蘭奇蹟》(1951)一群貧民追著陽光好藉以取暖的誇張奇想,或是收錢讓鄰居在家門口看日落的生意,也從不覺得那是嘲弄或剝削。這股惻隱,即使在晚年走向唯美的《費尼茲花園》(1970)都不虞匱乏。這才是狄西嘉的藝術源泉,我們尊敬和喜愛他的原因。
「2019金馬經典影展:義大利電影課」維多里奧狄西嘉(Vittorio De Sica)作品放映片單:
《單車失竊記》(Bicycle Thieves, 1948)
《米蘭奇蹟》(Miracle In Milan, 1951)
《拿坡里黃金》(The Gold of Naples, 1954)
《昨日今日明日》(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