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金馬影展 │「時代的搖滾巨響,青春的解放躁動」:專訪《夏》演員劉太旿
|
2018-11-21 |
文 / 楊殿安
編輯 / 洪健倫
沙龍攝影 / 陳又維
時間:2018年11月20日
俄國電影《夏》(Summer,2018)以黑白光影,捕捉了蘇聯一代搖滾巨星維克多・崔(Viktor Robertovich Tsoi),如何用他的憂傷嗓音與搖滾精神震憾世人。身上流著朝鮮民族血液的維克多成長於列寧格勒,他從地下樂團竄起,逐漸活躍於1980年代——那是戈巴契夫準備上台,蘇聯面臨如巨浪來襲的社會改革時代。
電影裡飾演維克多的韓裔男星劉太旿(Teo Yoo),與維克多有同樣的跨文化身份背景。出生並成長在德國科隆,劉太旿的家庭是工人背景,其源自二戰以後德國百廢待興,大量亞洲人移入德國成為廉價勞工。這樣的身份背景使他成長中總覺得與他人格格不入,縱使自己擁有藝術天份卻也不敢發揮。進入大學前一年實習演藝工作,他毅然決然申請紐約Lee Strasberg劇場與電影學院,在紐約生活了兩年半,他決心以表演為志業,旋即轉往倫敦皇家戲劇藝術學院修習莎士比亞戲劇,2009年返韓開始演藝生涯。
能夠擔綱演出維克多,對劉太旿而言是個「天時地利人和」都對了的機運。透過朋友介紹,劉太旿傳了自拍照、演奏錄像給製片方,沒想到得以前往莫斯科參加試鏡。從兩千人的初選,篩到六百人的複選,最終他得到了這個角色!
回首自己與維克多的相似處,劉太旿說他不敢與別人分享自己的創作,始終在尋找一個參考對象。「這點我跟維克多很像!」如同電影裡維克多視麥可為創作伴侶、勁敵。劉太旿生於1981年的科隆,十年後柏林圍牆倒塌了。兩德統一的澎湃情緒,圍繞在他的童年環境。這種時代躁動,同樣發生在1980年代的蘇聯。以自己的生命感知接近維克多的藝術靈魂,劉太旿卻覺得很多時候維克多的音樂並非「控訴政治」,而是講自己的生命故事。就像知名的〈Gruppa Krovi〉(1988)這首歌被視為反戰音樂,但維克多的創作動機其實源於一個朋友從軍而死。
維克多的搖滾被視為一個時代標誌,唱出了八〇年代的青春躁動。劉太旿認為許多人都經歷過一段「維克多時期」,「他的音樂就像是一種文化國歌,你可以聽出很明確的情緒。我本人對他很尊敬,我覺得他不是計畫成為音樂上的巨擘,彷彿要告訴世界什麼東西。他只是很認真的面對世界,做出音樂。剛好有很多觀眾吸收後,把他的音樂帶到另一個境界。」
飾演維克多對劉太旿而言困難重重。面對艱難的俄文劇本,他註記發音方式、情感詮釋方法。再加上短短三週的拍攝,他是感到緊張無助的。「但我試著告訴自己,我就是個演員!我就在這裡做到最好、盡自己本能即可。」調整心態後,真正幫助他的卻是故事女主角娜塔莎的本尊到片場探班,她看到劉太旿的演出後止不住淚水,往事彷彿歷歷在目。「我知道後就大受鼓舞,今後再也不介意別人怎麼說我,因為我獲得了娜塔莎的肯定。」
維克多在電影裡與娜塔莎、麥可展開了錯綜復雜的三角關係,劉太旿對此卻覺得他們的情感反而是「很簡單的」。「對我來說他們的情感非常開放。」夾在理想與情感兩難之間,維克多選擇以音樂為志業。「你可以看到娜塔莎很喜歡維克多,但最後她支持維克多的音樂。你也能看到麥可想成就音樂志業,但他知道天賦沒有維克多那麼高,最後他轉而支持維克多的音樂。」
在我們身處的時代,總給自己貼上很多道德標籤。然而在那青春躁動的時代,情感內涵著一種搖滾精神:自由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