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影像的預/寓言力量──《十年》國際計畫系列電影
|
2018-11-01 |
文/郭力昕
繼香港的《十年》在2016 年拿下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十年」系列短片的國際電影創作計畫,在台灣、泰國和日本先後展開,其成果是今年金馬國際影展的一個亮點。兩年前的香港《十年》得到最佳影片時,引起關於其電影藝術價值的爭議,兩年後四個國家/地區的系列對照放映,可以對比四地電影創作在此題材上的某些特質與異同。
此計畫的創作概念,應該是對十年後未來社會的預言。當然,瞬息萬變的世界局勢,計畫常趕不上變化,對十年後的社會預測,恐怕也容易發生不測。而「十年」國際計畫裡的短片,未必都是對當地社會的預言,有些作品的預言/寓言性高,其他則是在描述已經發生中的當下現實。
在主題上,香港與泰國兩系列集中在政治性的題材,台灣與日本的系列作品則以各種社會議題為主,雖然《十年日本》裡也有政治題目,《十年台灣》有些題材具有廣義的政治性意涵或隱喻,不過,例如台灣社會長期以來藍綠惡鬥、撕裂島嶼的沉痾頑疾,仍不見有人將綁架全社會的這個政治問題予以寓言化,或進行批判,又浪費了一個創作機會,有些可惜。
不過,《十年台灣》裡鄒隆娜導演的《942》這段,在劇本與呈現上都特別具有撞擊力。短片將空氣/病菌污染,以及台灣雇主-印尼看護移工/印尼院長-醫院裡台灣看護女工的性侵與身份-權力關係,加上媒體暴力、階級壓迫等諸多議題,巧妙編織在一起,對比十年前後台灣的某種社會處境。最後劇中主角想要從黑暗甬道逃逸的場景設計,與《十年日本》裡藤村明世導演的《無色的空氣》有異曲同工、相互呼應之妙:核電廠出事後的人們全部住到地底洞穴裡不見天日,兩個渴望回到地面上看看陽光和雨的女孩,不聽勸阻,也爬出洞外親炙充滿輻射塵的陽光世界。
一些批評香港《十年》的意見認為,這組作品對批評中共政治控制的話說的太直白,較缺乏影像敘事的想像力。部分台灣系列的作品,程度不同的可能也有類似特質。在影像寓言/預言上處理的特別精彩的,首推由阿比查邦領軍並親自執導其中一段短片的《十年泰國》,由是枝裕和監製的日本系列也可圈可點。香港與台灣的創作群都是新銳導演,未來潛力無窮,現在要和泰國相對資深的導演們相較未必公允。不過泰國與日本系列裡的許多題材,或者手法上的想像力和執行力,值得我們觀摩、學習。
《十年泰國》裡,除了阿比查邦那段沉思、緩慢中隱藏其省思批判訊息的一向風格之外,拍過《大狗民》(Citizen Dog)的泰國新浪潮導演瓦西沙沙那坦的《喵托邦》,和年輕視覺藝術家朱拉亞農西里彭的《天文館》這兩段,可以見識泰國電影藝術在處理政治題材上高度的想像、寓言和執行能力。另外,《十年日本》中對於高齡化社會弱勢族群面對的問題,以及科技與資料控制人類的反思,亦有動人的表現。
總的說來,「十年」國際計畫的四組短片系列值得一看。它們不但通過電影,讓觀眾對不久的未來,以及在不同的亞洲社會,提供了諸多省思的題材,同時也讓我們在不同亞洲國家電影藝術的集體發展面貌上,得到一個觀察和對照的取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