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天行莫如龍,地行莫如馬。馬為甲兵之本,國之大用也。」
自古以來,人類一直對馬所表現的耐力、美、精神和速度讚美有加。配合金馬獎創辦宗旨,我初以殷商圖紋構化浮雕「馬首是瞻」,表現得獎者的典範風華,繼之配合時代進步,歷屆略有沿革,漸進設計以戰馬奔騰之姿,象徵電影藝術工作者向專業化、藝術化、國際化不斷努力的精神。概皆意涵華語片放眼世界、精益求精的宏觀胸襟。
──楊英風 (1926-1997)
金馬獎創立之初,為鼓勵電影工作者,即開始頒贈金馬獎座予得獎人,獎座依獎項有大、中、小之分。第一屆的金馬獎座出自何人之手,已不可考。第二屆之金馬獎座則特別邀請當時自羅馬返國的青年雕塑家楊英風先生設計,其意興風發,向前奔躍之姿象徵了金馬獎引領華語電影奔騰不息之意。
當年主管單位為求新氣象,曾分別於第六到十屆、第十一屆、第十八至二十三屆時,徵選採用新的金馬獎座造型。第十八屆開始,獎座不再區分大、中、小。第二十四屆之後,馬身再度沿用楊英風先生的設計,唯基座的設計每年有所不同。第二十七屆時,改金色馬身為質感古樸的青銅原色。
金馬四十,主席張法鶴先生建議為獎座鍍金,以期許華語電影事業能如金馬一般輝煌。第四十一屆時一度恢復為青銅原色,第四十二屆之後,執委會決議讓金馬獎座名符其實,採用金色的馬身造型至今。
當年主管單位為求新氣象,曾分別於第六到十屆、第十一屆、第十八至二十三屆時,徵選採用新的金馬獎座造型。第十八屆開始,獎座不再區分大、中、小。第二十四屆之後,馬身再度沿用楊英風先生的設計,唯基座的設計每年有所不同。第二十七屆時,改金色馬身為質感古樸的青銅原色。
-
-
42nd
2005
- ─
- 至今
設計 | 楊英風
製作 | 呦呦藝術
高度 | 30公分
重量 | 3.4公斤
材質 | 青銅貼金箔 -
42nd
金馬四十,主席張法鶴先生建議為獎座鍍金,以期許華語電影事業能如金馬一般輝煌。第四十一屆時一度恢復為青銅原色,第四十二屆之後,執委會決議讓金馬獎座名符其實,採用金色的馬身造型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