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二屆亞洲電影觀察團
2016-12-01

2016金馬影展 奈派克獎入選影片:


生命宛如幽暗長河》/《白蟻》/《一念無明》/《尼泊爾燦爛陽光》/《極惡刑事

接線員》/《追兇倒數十五日》/八月/《不成問題的問題》/《徒刑

 

「亞洲電影觀察團」選出中國導演張大磊的《八月》作為推薦獎得主,《八月》同時也入圍今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和最佳新導演等六項大獎。

 

2016奈派克入選影片組圖

 

2016亞洲電影觀察團團員

 

團員名稱

自我介紹

奈派克入選片單推薦

Ruke

作過各種工作,也寫字,到哪都騎單車。

八月、一念無明、徒刑

謝璇

電影游牧民族。

八月、徒刑、生命宛如幽暗長河

Alfredo

資深影迷,長期經營部落格Blog on Cinema。

八月、不成問題的問題、生命宛如幽暗長河

李佳軒(SEAN)

屏東人,電影系準畢業生,撰寫論文研究中,經營少年神經質。 徒刑、八月、一念無明

張庭睿

書店影音商品企劃 八月、不成問題的問題、生命宛如幽暗長河

羅苡珊

1996年生。信任界線、距離與時間。追求誠懇、誠實的生活。 八月、一念無明

亞歷山大愛喝奶茶

政大電影社出身,現為共筆成員之一。 八月、不成問題的問題、徒刑

廖柏茗

想把編劇當正職但擔心會餓死的業餘編劇。 一念無明、接線員、生命宛如幽暗長河

蔡曉松(橘貓)

新聞學系學生,熱愛電影,相信文字。經營「橘貓‧夜空」部落格。 八月、徒刑、接線員

卓庭宇

著有《六個尋找電影的影評人》訪談集,經營「電影隨筆」粉絲專頁。 八月、徒刑、接線員

黃鼎鈞

研究所畢業,創作與評論都賺不了錢,人生好難。 白蟻、一念無明、八月

張敦智

粗人。用世界的悲傷作為溫飽,用生命的破壞練習溫柔。 八月、不成問題的問題、徒刑

葉家辰

freelancer,偶爾拍片、寫本、孵字,朝影像工作者的身份努力中 八月、生命宛如幽暗長河、徒刑

侯伯彥

電影源於人生,人生卻因電影而延長。尋向所誌,光影未竟,遂迷不復得路。 八月、不成問題的問題、一念無明

Mahasamut (JOHN) Chen

來自泰國的台灣人,當過樂評現在嘗試當影人。 白蟻、不成問題的問題、徒刑

Edwin W. Chen

電影與劇場史研究,編劇、作詞、劇場導演 八月、徒刑、白蟻

廖芷瑩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士班剛畢業。期望把看電影這件事當生命夥伴。 八月、徒刑、生命宛如幽暗長河

謝以萱

泡在電影場域裡的人類學徒。不會拍電影,所以看電影、寫電影。 生命宛如幽暗長河、八月、徒刑

楊殿安

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生,專注在華語電影及劇場研究。 八月、徒刑、一念無明

謝佳錦

花很多時間在電影上的自由工作者。 八月、不成問題的問題、徒刑

 

2016亞洲電影觀察團推薦獎:《八月》The Summer Is Gone

 

 

■ 謝以萱

八月,夏日喧騰的泳池,夏末最後一荏西瓜,短暫綻放的曇花,兒時回憶,一如男孩那白得發亮的制服上衣,捨不得醒來的夢境;諸多美好的、恬靜的、細瑣的、抽象的,皆化作影像,長存記憶。這是一部簡單但又不簡單的電影,一場愉悅而舒心的光影之旅。

 

■ 謝璇 :

什麼都才要初開的十二歲,就要學會告別舊時光。《八月》冷調的黑白攝影,節制卻寬廣地納入小鎮平凡無奇的種種小事,緊扣少年最後一個夏日。音樂與敘事相輔相成,豎琴地綺想、西方弦樂與古調甚至流行樂曲,成為時代的註記。總是只能旁觀卻又與一切密切關聯的孩子,從純真的視角看鄉間並不那麼簡單的當地社會,隱含整體環境脈動。告別父親、告別舊片場,離開夏天之後,有更燦爛的盛暑。

 

■ 亞歷山大愛喝奶茶

《八月》是一個男人的回望,然而記憶被敘述,總是揉雜了後見與他人的眼光,因而影片目光散落在男孩自己,還不知道該看什麼青春懵懂,大人的人際世界,還有那些不在場只能透過想像的片刻間,遙遠卻又清晰。父親感嘆的美好生活步調與影片節奏相應,鏡頭偶爾停駐在一朵檀花,對一朵花的凝神細看是男孩留住美好時光的見證。

 

■ 陳柏樺

《八月》 真的很美!!從執導/劇本/演技/攝影/音樂/剪接到品味都很高水準。不過他就像一塊拼圖(是沒有完整圖可先參考的拼圖),拼得起來的人就可感受到一部好片的美好,拼到最後跟期望中不同也可能只是不喜歡這張圖。我想藝術就是這樣吧!

 

■ Edwin W. Chen

就一個初出茅廬的所謂「新導演」來說,《八月》呈現出來的氣質,難得沒有一慣新銳創作者取得發言權之後的年輕氣盛,反而以謙遜的姿態,娓娓織成這篇恬靜如詩的散文。

 

表面上,全片的確有侯孝賢、甚至有賈樟柯的影子,但在骨子裡,在創作者在編、導、敘事與調度之間所透露出的,並非學院息氣的一板一眼,反而更透露出藝術家透過天然生成的敏銳觀察力,從生活經驗裡汲取無限養份。在淡而醇之餘,整部作品散發出的文人氣質與人文精神,也更接近源自於《從文自傳》、《湘行散記》的白描敘語,更接近《城南舊事》那般清澈、乾淨的滿足。

 

全片場景的設計與安排,鑿痕雖有,未傷纖巧;滿滿的孺慕之情,透過似有若無的情節經營,以出色的選角、細致的細節堆積、柔沉的場面調度,凝聚出一股虔誠的能量。劇本更是耐人尋味,每條故事線索都清淡一如隨筆散記,時代巨輪轟然碾過的同時,創作者選擇了純真以對。只呈現少年看見、聽見的成年人之間的老練與世故,其他則以不寫之寫的妙筆,讓觀眾由生活切片的印象堆疊中,自行感受時間的靜靜流淌。濃郁的人情味,在編導幽默的筆觸之下,徐徐皴染,揭開全幅景致,多組人物故事發展時藏時露,直到巷口小販喊著「這是夏天最後一荏」的瓜,所有線索即刻收攏,一路推上動人的結局巔峰。

 

張晨、郭燕芸、孔維一三位表演者,支撐起整部《八月》的敘事基礎。他們毫不炫技的生活化呈現,塑造出鮮活的「存在」,張大磊以他詼諧的敘事口吻,把這個夏天的成長點滴吟唱得迷人不已,錄音團隊也提供豐富的聽覺元素,當然還有呂松野的黑白攝影,以跌宕多姿的灰階層次,無論是曇花,無論是葡萄,都拍出了驚人的色彩感。

 

臨收尾前編導再宕一筆,讓我們看到工作中的父親,讓我們看到那群認真、踏實,盡心打造電影夢境的父親,有多麼神采奕奕。八月結束了,曇花開了,新學期開始了,兒子牽著大人尺寸的自行車上了中學。儘管夏天過完了,家仍然在。就在電影裡。在大銀幕上。那是一個所有觀眾都可以回的地方。

 

■ 張敦智

八月在平和、日常的電影裡放入飽滿的情感,愜意流動的因此不再只是時間,而是所有人:曉雷、爸爸、媽媽抒情的個人史。在此,抒情不再只是停頓的狀態,而是導演為所有的角色找到一個寬敞時空,讓角色被生活包圍之餘,生活再被情感充滿,所有事物因此都有了去處,感性的動向綿密地交織起來,那彷彿散文又結構嚴謹的,就是《八月》裡隱藏身人物之下的時間。因此,the summer is gone 離開的不只是夏天或八月,而是一段流動、莫之能禦的情感。個人核心在時間裡小小的死,微觀便如綻放的曇花,自發地燦爛,而內有光芒。

 

《八月》的完成是當代華語電影的一次呼吸,溫暖天光在時間累積之下,相信張大磊作的品,有一天會變成土壤。

 

■ Alfredo

《八月》這是一部關於童年記憶的電影,做為不顧一切的首部作,導演張大磊十分理解大銀幕電影該有的細節質感,選擇用細膩的黑白攝影呈現上個世紀靜懿抒緩的生活節奏,老舊住宅區的每一幕鏡頭都像是一張老照片,生活空間和素人演員的調度皆可圈可點,但那充滿了整部電影的環境音效讓我更印像深刻,真正貫徹了透過電影留住時光的想望。

 

■ 橘貓

《八月》是消逝的歲月,是一段既無趣又美好的往事,是一則千言萬語等待被記憶抹去的告別。中國電影市場蓬勃發展,商業電影追逐聲光與流行,《八月》降臨,卻讓我們能度過安靜的兩小時,儘管是聽著別人的故事,卻能牽動自己的靈魂。

 

■ 卓庭宇

黑白畫面之間流散著時光的氣息,有如一篇雅淡卻滿溢生活況味的散文。片中以男孩視角見證片廠制度的崩解,頗有《童年往事》的神韻,唯過於冷靜的鏡頭美學,稍稍將男孩視角的溫度冷卻。

 

■ 羅苡珊

《八月》(The Summer is Gone)的導演張大磊(ZHANG Dalei)是位能夠舒展無聲事物的話語的人,他明白,許多概念、歷史名詞、年代數字的真正意涵,只能在村落的溪水聲、陽台上女孩的小提琴琴聲、孩童甩動雙截棍的風聲、父母臉上那彷彿能夠遺傳的時間刻痕中,用旁觀的溫柔訴說。

 

而當《八月》出現「謹以此片獻給我們的父輩」這樣的文字時,便再度確認了它「分享的意願」、「說故事的意願」。因此,《八月》的追憶,既是私人的,同時也是時代的。時代的鐘聲也一次次地捶打電影中父親的胸膛。張大磊不僅僅拍攝出童年那樣令人迷戀的迷失之境,也拍出了成人的迷失。成人的迷失更具現實意義,甚至是現實的責任。尤其是現實的責任。

 

張大磊並不將自己的私密追憶,淪為懷舊的誘惑。他倚靠那與逝者維繫的意願、與逝者分享的意願,就像約翰•伯格(John Berger)總是強調著「分享」與「友愛」——它們並不拯救這個時代,而是使這個時代獲致「豁免」。這種維繫、分享、友愛、分擔的意願與承擔及責任相隨,因而是政治的。

 

正因為如此,《八月》並不只是懷舊,甚至「絕非懷舊」。同時,黑白的攝影與懷舊毫無關聯。而在電影末尾時,那與凝定、靜止、礦物一般的黑白攝影截然不同的、晃動的彩色紀錄影像,以紮實的、對當下的渴求向我們襲來。如果說,先前那一個多小時的黑白影像是張大磊回望及回憶的眼神、對於「逝去」本身的宣稱與承認;那麼,最後短暫的彩色紀錄影像,則是貨真價實的過往(而不是「記憶」)、早已逝去並遺落的過往。

 

讓我們像凝視著人群背影的小雷一樣,在黑暗的影廳裡注視著散發出光暈的《八月》,並記得電影永遠是關於注視的藝術。只要凝視得夠久,你也能回到歷史的時間之河、童年的森林小徑、流洩出歌聲並通往遠方的鐵軌、見證事物生成的時間、舒展開那收藏著秘密禮物盒的時刻……。

 

「記住:不遺落些什麼,過去就成不了回憶;它肯定有屬於自己的未來。」——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

 

■ 尋向影誌

如果說馬小軍的青春陽光燦爛,作為一部犀利的小說已經太傷感,那麼現在我們又見證了男孩曉雷的八月──這份平凡日子裡的記憶切片,一篇恬淡如詩的散文日誌,亦不啻為一封獻給父執輩的深切情書。

 

舉重若輕,過猶不及。時代前行,變革引領著人們步履不停,也帶來必然的矛盾衝擊與個體孤獨。而今從這端回頭望,從那已流逝的時光中,我們看見男孩作為自身童年的漫遊者,生活的變化巨大或者微小,都讓他確實感到有什麼不一樣了。於是,即便沒有相同生活經歷,如是鄉愁,也能喚起觀眾跨越地區的共感。那份情感,說是傷逝似乎太過沉重,可所有的致敬都那麼撩人心弦、所有的緬懷又都與你我相關。童年已經那麼遙遠,逝去的歲月就成了懷舊本身。

 

黑白影像交織,夜巷捉人、芒草風動,八月的夏季好似曇花,匆匆一現,再不復返。

 

■ 楊殿安

張大磊以虔誠、謙卑的姿態,靜靜地向父輩的記憶致敬,細細地訴說著變動的九零中國社會,人在其中所表現的生命力。以黑白色調呈現,如夢似幻地召喚出記憶的光影。每一個活躍而生動的鏡頭,如同曇花的乍現,既燦美卻又轉逝。抒情的剎那,便從留戀/逝去的罅隙中湧現。時間流逝,人在往前,此種緣情,似有沈從文小說之底蘊。於人,於作品,依舊有種「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之慨嘆。

 

■ 狐狸電影

走在中國新電影的寫實基調上,佐以《路邊野餐》的魔幻氛圍,《八月》就像一首清淡卻濃郁的短篇散文,說了很多人、很多事,但關於時代與童年的鄉愁才是主角。彷彿台灣新電影的美好再現,《八月》用孩子的眼光,記下了時光流轉的破口,在這之後,不能說是長大,可總有些東西回不去了。新導演能交出完成度如此高,且充滿創作風格的作品,相當不容易。

 

■ 葉家辰

整部電影行雲流水,散文似的,像幅黑白潑墨畫:有些地方暈開了,潮濕了整個夏季;有些地方輕描淡寫,底蘊卻如茶香,餘韻繞樑。陽光下,時間以某種莊嚴的姿態駐足底片中,剎那而永恆;永恆的是底片裡的時間,也是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和父親相處的童年。

 

■ 廖芷瑩

不造作、溫暖,且令人印象深刻。

 

以一貫的孩童視角講夢;記憶、光陰,搭上精湛的攝影,和流暢的剪接,在黑白中雖然帶來時代的更迭,卻也看見面對時代的人物如何應對的細膩情感,除此之外,裏頭平易近人的演員演出把人吸進去電影的情境裡。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