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國杰 Ricky HO
為電影鑄造情感與靈魂的孤獨旅程
2019-11-18

電影大師課 │【配樂】何國杰  電影大師課 │【配樂】何國杰  電影大師課 │【配樂】何國杰

 

時間:2019年11月18日(一) 14:30-17:30

地點:臺北文創大樓14樓文創會所

講者:何國杰

講題:配樂/為電影鑄造情感與靈魂的孤獨旅程

文字記錄:彭湘

0601電子報Bar

我是何國杰,來自新加坡,我很喜歡台灣,特別喜歡吃麻辣火鍋。我很愛烹飪,我認為這是很放鬆的休閒活動。對我來說,做音樂很像烹飪,音樂像是上帝給我的恩賜,烹飪也是,都是我與生俱來能做的事。當我們在談烹飪時,最重要的就是我們選擇了哪種食材做為主菜。主菜就是電影配樂的主題旋律,如果沒有了主題旋律,那就只是背景音樂。在烹飪時,我們會邊煮邊嚐,加點鹽、加點調味料,試試看味道好不好,做電影配樂也是如此。

 

我在音樂產業做了四十二年,剛開始進入音樂產業時,當時沒有電腦,所有音樂都是現場錄音,在撰寫音樂的過程中,並不確定音樂聽起來會是什麼樣子,所以以前錄音沒有辦法犯錯,出現錯誤就要重錄一遍。

 

從流行音樂界到得到電影配樂工作機會

今天主要分享我的個人經歷,如何開始音樂的工作。我六歲開始學音樂,起初當然是從古典樂學起,我和所有孩子都一樣,覺得沒有興趣,因此浪費很多時間沒有用心在練習。但是小時候學習鋼琴的優勢是孩子的肌肉動作很容易被塑造,而且記憶力特別好,所以那時候得到很多養分,很感謝我父母當初逼我學音樂。

 

我在十二歲左右才開始對音樂產生興趣,那時候很喜歡流行音樂,喜歡聽大家彈電子風琴,於是我求媽媽讓我上更多的音樂課。那時候很快就學會,一年之後開始參加比賽,那時電子風琴是需要踩踏板的,很像迷你管絃樂,因此我開始喜歡管弦樂,同時也因為電影而被這種音樂吸引。

 

我受到新加坡YAMAHA的邀請,加入音樂配樂創作的課程,他們還提供獎學金,對我來說是很好的學習機會,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我得去購物中心示範如何使用電子風琴。後來,我又重新學習古典鋼琴,因為具備電子風琴跟古典鋼琴的經驗,我的彈奏風格就變多了,後來我又喜歡上爵士樂,於是我就變成爵士鋼琴手,所以我的背景其實是個爵士鋼琴手。

 

我也請求我的父母送我到美國念音樂,在美國主修電影配樂,那時認識了一位台灣歌手──蘇芮,我跟她合作很多次,也是她帶我進到流行音樂圈。我跟飛碟唱片簽約,那是台灣流行音樂的黃金時期,同時也是四大天王的當紅時期,我為兩位天王郭富城、劉德華寫了很多作品,〈對你愛不完〉就是我編的曲子。我也為王傑、葉蒨文寫了許多作品,〈瀟灑走一回〉也是我的編曲,這些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我的音樂工作職涯是從十七歲開始,當時在一間酒吧演奏,也為寶麗金唱片工作,曾經為鄧麗君小姐伴奏,她當時居住在新加坡。從那個時期到現在,我已經與橫跨四代的音樂歌手合作過,現在合作的最新一代歌手是阿福──鄧福如。因為我在國外主修的是電影配樂,當我在飛碟唱片工作時其實很沮喪,因為我想寫電影配樂,但是沒有機會,我就請求唱片公司想辦法幫我安排。當時他們幫我安排做《異域》的配樂工作,這算是我的第一部電影配樂。

 

當時我完全沒有對著畫面寫音樂的經驗,那時候也沒有電腦,我在這個過程中學到很多台灣電影的製作經驗。那時候做法和現在不同,會放一點罐頭音樂在裡面,他們給我五週的時間完成整部電影的配樂。在那次機會之後,等很久都沒有電影來找我做音樂,所以我就繼續做流行音樂專輯。

 

隨時準備好自己的「作品集」

那時我有一位朋友認識一位香港電影界教父級的人物──江志强,我們第一次碰面喝咖啡,他說:「你想做電影配樂,那你有多厲害呢?」我說:「我很厲害!」最後,他打電話給一個朋友說:「我有一位朋友是配樂家,你可以用他做電影配樂」。後來我才知道他把我推薦給徐克導演,所以他沒辦法就只能用我了。我第一次和徐克導演合作的作品是動畫片《小倩》,製片施南生說我們的預算很有限,這部片的配樂預算是六萬新加坡幣,我在新加坡請了管弦樂隊錄音就花了五萬六,也就是說,最後我賺了四千。因此,我建議年輕的電影工作者,你需要的是作品集,因為導演會需要看到你的作品集。

 

接下來與各位分享我如何得到為《賽德克.巴萊》配樂的機會。那時我在台北,聽說魏德聖導演正在做很大的電影,我就開始想我要如何聯繫魏德聖導演呢?於是我想辦法找到一位會講中文的朋友打電話給魏導,後來他的個人助理就回我一句:「導演很忙,沒時間跟你碰面」。我朋友就跟對方說:如果你有時間可以看看我的網站,我的網站有很多作品資訊。五十分鐘之後,他的助理打電話給我說:「導演想要見你」。我和魏導見面聊了一個多小時,但他完全沒有提到《賽德克.巴萊》的配樂。他後來跟我說不好意思,其實已經有別的配樂家在幫他做這部片的配樂,所以我想那就沒機會,我就回到新加坡了。但是,四個月之後,那部電影的製片打給我,問我有沒有興趣做配樂。我說:「當然!我現在就去找你!」

 

於是我們開了一個會議,我看了電影的其中兩段,他們要我提供兩個東西,一個是報價,另一個是請我做一段配樂試聽。通常我不會接受做試聽帶,要我做配樂必須先支付款項,但我很想參與這部規模龐大的電影,所以我就為這部片做了一段試聽帶。那時他們還沒有確定是否要用我,因為他們想從三位配樂家中挑選一位出來。第一個是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就是《鐵達尼號》跟《阿凡達》的配樂家,但是他的報價是一百三十萬美金。另外一個是日本配樂家,曾經幫吳宇森導演做配樂。最終,感謝主!他們選擇我,可能因為我可以說一點點中文。

 

後來我問為什麼要換電影配樂?魏德聖導演說他搬進原本的配樂家工作四個多月,但什麼東西都沒有產出,因此,我就在這樣的情境下接下這份工作。我們開了很多會議,試著瞭解魏導想要的音樂是什麼樣子。我建議年輕的配樂家,必須要去研究導演想要的是什麼?他的風格是什麼?其實魏導的要求不高,他只有一個要求就是「踩在大地的感覺」。這音樂到底是什麼呢?總之我做了我該做的。那時候做好配樂,第一天他來聽的時候非常順利,他很喜歡我的配樂,但到了第二天卻是個大災難!對他來說音樂的氛圍都不對,那時我已經做了三個月了,在進入管弦樂錄音之前,我只剩下一個月的時間,很多部分都得重改,壓力非常大。所以我會跟年輕人說:「你確定要進這個產業嗎?很容易會得憂鬱症喔!」電影產業是一個非常高壓的環境,因為這是個投資額很大的產業。因此,大部分的商業鉅片不會跟不熟悉、不認識的人合作,即便你有很好的作品集,他們都不一定會選你。在這個圈子獲得工作機會,關鍵在於如何在對的時間、地點產生人際之間的連結。

 

最後,我想盡辦法改完《賽德克.巴萊》的配樂,那時我拒絕接導演的電話,因為我已經訂了管弦樂的錄音時間,我沒辦法改時間。我們是去澳洲雪梨錄音,魏導也飛過來,當時我壓力還是很大,因為他還沒聽過我最後改的音樂,如果是不對的音樂,我就死定了!我站在管弦樂前面指揮,他站在我旁邊,我都不敢看他的臉,當我們回到錄音室聽回放時,他微笑了,我就放心了。其實每部電影配樂的創作過程都很像,每當導演要求你修改時,其實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做調整,因為錄音室跟管弦樂隊的檔期都已經預訂好了。唯一一部讓我感覺合作過程很舒服的是《看見台灣》,因為齊柏林導演絲毫沒有改動我的音樂!

 

接下來我想分享創作配樂的過程,共有三個部分。首先是創作配樂的個人工作流程,這部分每一個人都不一樣,但或許相似。第二部分是如何選擇正確的音樂,我相信這是大家都很想知道的,但是我其實不太可能告訴你怎麼做出選擇,但我可以給你一些建議幫助你進步。第三部分是導演跟電影配樂溝通的過程,這是配樂家與導演之間常遇到的狀態。我跟很多導演合作,包括知名導演、外國導演,例如徐克導演,我不能跟他說我不想要做這個,他想要什麼你就要給他們什麼。我們合作過一部電影,開場兩分鐘配樂我就改了六次,我很好奇他到底用了哪一個版本?結果我去看,根本沒有音樂,只有音效!

 

電影大師課 │【配樂】何國杰  電影大師課 │【配樂】何國杰  電影大師課 │【配樂】何國杰

 

創作配樂的個人工作流程

 

1. 確認音樂風格與主題旋律創作

第一步要先知道這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你必須觀看全片,如果電影還沒拍好,你可以看劇本。第二步非常重要,決定它的音樂風格,無論是管弦樂、電子樂、流行音樂,有很多音樂風格可以選擇。對我來說,這個步驟是最重要的,決定音樂風格,才有可能跟對方報價。

 

電影配樂有兩種類型,分別是「配樂」和「歌曲」,看起來很像,但它們是不一樣的。「配樂」是要寫出動機,對我來說,動機是最重要的部分,因為它會表現出電影的核心概念。「歌曲」則有主歌、副歌,它會有一個固定的歌曲架構。因此,對配樂來說,我們要先創作出主題旋律,再用這個主題旋律根據影像發展出各種配樂。我通常會花兩個半至三個月時間完成一部片的配樂,但是光想主題旋律,我就會花兩至三週的時間。

 

剛剛彈奏的是《賽德克.巴萊》的主題旋律,花了三週的時間創作,因為我一直在修改。這段旋律代表著這部電影的精神,每當你聽到就會知道這是《賽德克.巴萊》。

 

現在我彈另外一段旋律,是一部西藏電影,這一段我花了大概兩週的時間不斷修改。現在給大家看搭配電影的畫面。這部電影的主題講的是一個西藏村落遭受病毒的侵襲,男主角離開村莊向外尋求解藥,這是關於這趟旅程的電影。你會注意到我運用主題旋律貫穿,並在兩段主題旋律之間會有配樂,這就是運用主題旋律去訴說電影主題。其實你只會記得這一段主旋律,這就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在錄音時,我們會聚焦在這兩小節,當然我們還會錄管弦樂跟其他部分,但這兩小節的旋律是最重要的,因為它代表了電影。

 

再為大家播放這部電影的另一段。這是電影的結局,男主角找到解藥,但他太晚回到家鄉,他的太太已經過世了。所以我使用了低音的笛子,低音笛會給你一個非常空、非常悲傷的感覺。這部電影的結局是男女主角一起過世,他的結局是很哀傷,但是整個村子被男主角帶回來的解藥拯救了。而整部電影的配樂都是管弦樂現場錄音,你可以感受到很真實的感覺,我一直很相信現場錄音的真實感是比較好的,雖然它要花比較多費用。

 

回到工作時程來說,我通常會花三個月的時間完成一部電影,但多半我只被給予兩個月的工作時間。在我看過電影之後,大概就知道需要多久時間完成,可以提出預算表,也可以提出你希望要求的條件,例如你希望你的名字如何出現在電影中?這些都是可以事前提出的。還有「付款日期」也非常重要,這不只是為了錢,因為你雇用管弦樂團,大約在錄音前的一個月就得先付款,通常會雇用七十至八十人的樂隊,開始前就要給至少百分之三十的訂金。等電影公司支付給你訂金之後,就可以開始進行創作。

 

創作電影的主題旋律非常重要,你要對你選擇的音符、旋律都非常小心。主題旋律創作出來後,我可能就會覺得安心了,但我還是要等導演聽完之後,得到他的認可。我遇過百分之九十的導演都會問你:「這是最好的嗎?」例如我給魏導聽《賽德克.巴萊》的主題旋律時,他很疑惑地說:「這個對嗎?好聽嗎?」這是很正常的,因為剪接師會先放一段參考音樂做為襯底,他們對於參考音樂已經太熟悉了。即使是一個好的主題旋律,他們還是會突然無法適應,這個時候你就要非常堅定。我就跟魏導說:「如果管弦樂跟配樂都錄好後,我跟你保證一定很好聽!」但其實我一點都不確定。

 

當然,因為我是電影配樂家,我可以想像它聽起來應該是好的,但大部分的導演還是會不太確定,所以你必須自己做出決定這是不是最好的音樂。即使是齊柏林導演,我提供我的樣帶後,他過了兩、三天都沒有回應,我猜他應該是在問朋友的意見。一週之後我打給他問:「你覺得音樂怎麼樣?」他說他需要再聽多一點,中間他沒有太多回應,最後我們就直接錄音,邀請林慶台演唱。直到最後階段,他才開始覺得不錯,所以最終其實是如何讓導演們可以習慣這個音樂?

 

2. 確認音樂在電影的位置 製作Cue Sheet

當你創作配樂時,計畫是非常重要的,要確認擺放主題旋律的位置。以前我做配樂沒有事前規劃,從頭開始做到最後,做完後就會發現需要回去修改,因為整部電影的配樂是沒有連貫性。通常做配樂會有Cue Sheet(下音樂的點),大部分的導演不會告訴你Cue在哪裡,大概十個導演裡面只有一個會告訴你,他預計什麼時候音樂要進來。

 

我合作過一個菲律賓導演,他就有準備Cue Sheet給我,哪一秒音樂要進來他都設定地非常精準。這樣的合作方式很好,導演很清楚自己要什麼。當然過程中我也會有自己的想法,我會把我的其他意見提供給導演。如果做好Cue Sheet,就會知道你總共要寫幾段音樂,通常一部電影我會寫大概三十段。這也是預估預算的好方法,同時可以計畫哪些重要的部分需要管弦樂,有些部分是人物講對白就不需要八十人管弦樂團,太浪費預算了,你必須要做好計畫。

 

通常戰爭片,我放的音樂就不一定是管弦樂,因為打仗的畫面其實音效就會很多,你再放配樂是聽不太到,所以必須很有智慧地設計你的音樂。比方說打鬥場景,很多創作者可能會用鼓來代表,但如果畫面裡面有很多槍聲,你再用鼓聲,其實聲音是會撞在一起的。因此,你也要預估或瞭解音效要怎麼做,這些都需要經驗的累積。

 

我在新加坡公司同時也是音效工作室,所以我知道他們會怎麼製作聲音,也常跟音效師合作。這是一個經驗,當你長期跟音效師合作,你會知道電影的音效是如何製作的,自然會知道彼此怎麼樣去配搭。像好萊塢知名電影配樂家Hans Zimmer,他就跟音效師搭配得很好,他的音樂都不會跟音效打在一起。

 

我之前做一部中國的戰爭電影,因為時間不是很足,我有一個助手,也有一群和我共同撰寫配樂的團隊。通常我都會先聽一遍,有些年輕創作者就在戰爭場景加上鼓聲,我都會請他們拿掉會比較好聽。

 

3. 提供接近成品的試聽樣帶(Demo)

當作曲完成後,接下來就是要給導演聽Demo,這個步驟很重要,我會先用midi去做,盡量把Demo做得很接近最終成品,因為你需要得到導演的認可。雖然是midi做出來的聲音,但聽起來已經很不錯,你做得夠好,越能讓導演聽得出那個震撼力。

 

我做過朱延平導演《刺陵》的配樂,製作Demo給他聽,他當時覺得已經夠好了,我們可以直接用這個嗎?我告訴他這只是樣帶,還是要去錄音。Demo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你不希望來來回回地做修改,做得夠好越讓導演認同。

 

4. 現場錄音 精準的音樂與專業的管弦樂團

在導演同意音樂後,下一個步驟就要進入錄音。對我來說,錄音令我感到興奮,我特別喜歡這個部分,但是也十分令人很緊張,我要飛到歐洲去面對世界級管弦樂團,要指揮他們很不容易。很興奮是因為這是聽到自己音樂真實演奏的機會,但是也很緊張,面對世界級的管弦樂團,你必須假裝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錄音不能有任何錯誤,因為管弦樂團很貴,每三個小時計算費用。

 

你希望他們彈奏的內容都必須寫得非常精準,不能犯錯,因為沒有時間修正錯誤。他們非常專業,排練一次就進行正式錄音,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錄一次就OK。通常我們會錄三、四次,選最好的一個版本來用,但管弦樂團非常專業,在錄音時幾乎能照著樂譜完美呈現,通常都不會犯錯。

 

最恐怖的部分是你必須面對他們,因為樂手都是人,不是機器,這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你要讓他們來工作的心情是愉快的,可以錄好趕快回家。有一次我飛到保加利亞錄管弦樂,跟他們溝通時,我在開場時就謝謝他們,也很感激他們來演奏我的音樂,我們華人都很有禮貌的。錄音工程師跟我說,上週有一位義大利配樂家對著管弦樂團說,聽說你們是最好的,請證明給我看。結果聽說那次是個大災難,因為他的態度,樂手不願意為他演奏。我每次去樂手們都很開心,因為他們都很早就收工了!

 

通常一部電影我會花兩天的時間錄完,《賽德克.巴萊》我花了四天,那是非常高壓的錄音,每天六小時。錄完之後我就完全倒下去了,製作《賽德克.巴萊》電影配樂的期間我大概生病了八次!所以預估配樂預算時,記得把你的醫療費用也算下去!我通常做完一部電影都會生病,工作的時候腎上腺素會往上飆,你會非常專注,錄音後完全放鬆,身體就垮了。尤其是跟徐克導演工作的時候,因為他的要求非常高。

 

5. 參與混音 適時捍衛配樂的音量大小

在錄完管弦樂後,我通常會飛去澳洲找一個工程師朋友,他會幫我做5.1聲道的混音。通常我們會在很小型的錄音室混音,大概就像一般的錄音室一樣。我們曾經試過在杜比音效的環境做混音,我自己有一個這樣的錄音室,但我發現那反而不是很精準,因為那個空間對混音來說反而太大了。

 

我的方法是先在小型5.1的空間混音,再去大一點空間測試。小型的錄音室聲音會比較緊,再到大的空間就會把高頻跟低頻再推出來一點,尤其是重低音,我們需要去把它推出來,這大概會花兩天的時間在杜比音效空間測試。

 

有時導演會要求我做最終的混音,這就是我常會跟音效師吵架的時間了!他們聚焦在處理音效,而且他們通常覺得音樂並不是那麼重要,常會看到他們把配樂拉小、音效拉大,我會說把我的配樂推大聲一點!現在比較不一樣,大家比較願意一起合作。在最終混音之後,我們的工作就結束了。

 

自我精進選擇音樂的能力 廣泛涉獵不同風格的音樂

接下來跟大家分享的是,如何增進你選音樂的能力?很抱歉我並不能夠完全教你們這個部分,但有些基礎的知識你需要知道,可以幫助你進步。

 

有人可以告訴我「音樂是為了什麼而生」嗎?這是個很簡單的問題,音樂是用來「聽」的。對多數導演來說,都比較習慣用「看」的,因為導演的專業就是用影像說故事。所以像音樂家,你習慣寫的也會是你平常聽的音樂,如果你沒聽過古典樂,你就不會去寫古典樂。這是我在音樂產業工作幾十年後才發現,原來我寫的音樂來自我聽的音樂。

 

我可以想像音樂出現在我腦海裡,然後我就能寫出這段音樂。所以做配樂的人應該增進你的聽力。如何增進呢?就是要聽更多音樂。聽音樂也是有方法的,是有結構可以切入的。

 

我們從音樂的風格開始講起,你必須知道現在聽的音樂是什麼風格的,這邊我列出了一些基本的風格。音樂有各式各樣的風格,根本列不完,但這些是最基本的。對我來說,任何風格我都可以寫,我也會接廣告配樂的工作,我年輕時在寶麗金唱片做了很多搖滾樂,那時馬來西亞搖滾樂非常流行。這些是我做過的廣告配樂,它們的風格都不一樣。做廣告配樂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因為廣告導演非常挑剔,因為廣告很短,導演會挑剔每個小地方,最後你會發現廣告配樂會Cover掉所有東西。

 

對在座的大家來說,聽力真的非常重要!無論你的職位是什麼,因為你在做是藝術,對創作者來說需要能夠做各種風格。我建議大家,你可以給自己時間,比如這週就專門聽爵士樂,就算你可能不喜歡爵士。爵士樂比較少在電影裡面出現,但我也做過爵士樂配樂。在爵士樂還可以分出二○年代、四○年代、摩登爵士、融合爵士風格。

 

第二個就是民族音樂,最近我已經做了五部西藏的電影,明年又有一部西藏動畫片已經跟我簽約,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會吸引到西藏電影圈?身為創作者,你的工作同時還包含做研究,當我在學校讀電影配樂時,我們就被教導要做研究,我曾經做過一次作業是要做百老匯音樂,我從來沒有寫過百老匯音樂,但我被要求去做研究,這就是我們學習音樂的過程,進行研究、不斷嘗試,我終究完成了這項功課。如果你要找我做印度風音樂,我也可以,重點是你要持續去聽,在這過程中你就會知道怎麼寫,不要小看我們耳朵的聽力,它是非常有能力的!

 

有人知道「西方管弦樂20世紀」(Western Orchestra 20th Century)是什麼嗎?這對電影配樂非常重要,這就是現代古典音樂,例如德布西等音樂家。好萊塢著名配樂家John Williams就常用了這個風格的音樂,尤其在戰爭場面。這對年輕創作者很重要,你們必須要用心多做研究,電影配樂只做流行音樂是沒辦法持續做下去的!尤其戲劇張力很大的電影,流行音樂會撐不起來。配樂有一項技術叫做:Line Writing,它並不是用和弦在寫,Line Writing是你在創作一條又一條的旋律線。我在創作的時候常常會用到這個技巧。你會聽到一個線條,還會有另外一個線條,當它們交錯在一起,聽起來會像水流,不會聽到一個段落、一個段落,不是和弦的感覺。

 

電影配樂很少用到古典音樂,因為它非常嚴謹、規格化,除非你的電影是貝多芬相關的,不然很少用得到這樣的風格。流行音樂(Pop Music)就是把歌放進電影裡,但電影沒辦法放進很多歌曲,除非這部電影是歌舞劇才會用大量的歌曲。另外兩種音樂,電子音樂(Electronic Music)跟環境音樂(Ambient Music),就會比較常用到,而且它的製作預算較低,因為它只需要配樂家一個人進行創作,只會用到一台電腦。 

 

其實電影配樂家是非常寂寞的人,因為接到一個工作後,在電腦前面獨自工作,長達兩、三個月。每當我接到新案子,就會想到又要三個月自己關在一個房間裡面。通常年輕人問我要怎麼進來這個產業?我都會說不要進來,因為它是一個非常痛苦的職業!

 

再跟大家分享做《賽德克.巴萊》的經驗,那些電影中的畫面,像是自殺上吊場景,那個創作過程讓我陷入很憂鬱的狀態,我相信很多導演一定能認同我,電影創作的過程是很不容易的。後來我又做了一部電影《七十七天》,電影在講憂鬱症患者,主角原本在上海工作,後來放棄一切去了西藏。我做這部片時也非常憂鬱,儘管配樂的成果可能很好,但是過程中因為非常入戲,會過度投入電影的情緒裡。

 

創作配樂就像是在解決問題

對我來說,每部電影都不一樣,不會因為做過哪部電影之後就比較上手,每部電影都是新的挑戰。做電影配樂很像在解決問題,有時候有些畫面會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尤其當畫面是交叉剪接的,這樣的畫面其實很難處理。

 

回到聽力訓練,其實就是要不斷地去聽各式各樣的音樂,無論是導演、製片還是配樂家。最後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其實有各種方式呈現同一部戲,並沒有對或錯,關鍵在於你想要哪一種氛圍!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