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瑋 Stephen TUNG Wai
動作的絢麗源自戲劇的底蘊 |
2018-11-12 |
董瑋,動作指導、導演、演員。自幼於香港春秋戲劇學校研習京劇,童年時期即開始演出電影,於《龍爭虎鬥》飾演接受李小龍傳授「指月之指」武術精神的少年。十六歲當上電影武師,七、八○年代以演員身分活躍於港台影壇。其後逐漸淡出幕前,專注於動作指導一職,1986年以《英雄本色》塑造香港動作電影的新美學,蘊含戲劇性的動作設計為其特色。擔任動作指導的作品超過八十部,創下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十一次入圍紀錄,並以《紫雨風暴》、《七劍》兩度獲獎。
時間:2018年11月12日(一)16:00-18:00
地點:三創生活園區
講者:董瑋
講題:【動作設計】動作的絢麗源自戲劇的底蘊
文字記錄:徐卉
我的職位可以稱作動作設計、動作指導,我不喜歡聽到武術指導,因為電影已經進化到不只拳術、劍術,我的工作是負責所有關於動作方面的事情。我個人參與過的外國電影,動作設計只負責找適合的武行、培訓跟設計動作,基本上不參與鏡頭擺設,甚至不管動作對劇情有無幫助,只能照著劇本描述去設計動作,如果想稍微改動劇本,得經過很多東西配合才能調整,更不可能有機會改鏡頭或剪接,如果碰觸到這些環節就要掛「第二組導演」。大家看到大場面的動作片,第二組導演都是負責動作,但是香港的動作設計會參與得比外國劇組多,因為製作條件的限制,我必須參與,包括鏡位擺設或粗剪。
動作設計與導演
首先,導演一定是我的老闆,我常認為我是執行副導演,所有的動作都是經過我幫導演處理。很多人認為動作一定是打,我認為不一定,動作有很多類型,即使是男女吵架一巴掌打下去也是動作,都需要起承轉合去鋪墊,什麼時間打、什麼時間音樂起,都要跟導演溝通。我們跟導演的第一次合作,要知道他想要什麼感覺,就算是相同故事,不同導演拍出來可以是兩回事,端看他用什麼方式講故事。我的創作範圍是在他的想法範圍內滿足他,有時他想要A,我認為B更符合,我就會跟導演溝通,最後決定權一定是導演,但是我有責任告訴你不好看或製作範圍不允許。導演可以天馬行空,我作為副導演要面對實際操作的可能性,有時得提醒導演,這樣的拍法可能導致下場戲沒錢,或是盡力做到80%都無法滿足這個想法,硬拍會導致後面的戲不好看,兩頭不到岸。我自己做導演時也曾忽略這個問題,有過慘痛的經驗。
除了對風格跟拍法有想法,導演的想法是否能夠在目前的條件下完成,是一件很現實的事情,因為有時候我跟導演講好,製片可能說沒錢,那怎麼拍?雖然我也認同導演的想法,但必須面對現實與條件的限制,例如資金、拍攝期、演員期或場地限制,例如場地借下來只能8小時,即使想要很美地佈置場景,仍必須放棄一些東西,儘量在所限的條件下去滿足想表達的東西。
有時我也會跟導演發生想法上的差異,例如我曾跟一位導演看景,講著兩個女孩怎麼打的一場戲,我提到曾跟王家衛講過一場戲,一位高手拿了顆用羽毛壓實的球丟到空中,球在空中炸開,羽毛飄散在翠綠樹林中,對手因為要防護就用劍舞動,讓羽毛不沾身體,氣流的飄動跟人的舞動讓畫面非常好看。這位導演就想讓女主角把裙子踢起來,女主角切碎裙子滿天飛揚,再跟對手對打。我們有故事篇幅去告訴觀眾羽毛碰到人會見血封喉,可是我們沒有辦法去介紹當裙子變成碎片時的攻擊力在哪裡,單用裙子滿天飛變成攻擊力的一個畫面去支撐一場戲,這是有難度的,這也是跟導演之間常會產生的問題。
再來就是替導演操控現場,因為拍動作戲就會有安全考量,例如站在屋頂吊鋼絲,讓演員往上碰一跳,只有我這個部門熟悉,現場一定由我們掌控,包括機器擺設等。我們不像國外大製作會有安全管理經理,只要有安全疑慮,他隨時有權阻止拍攝,在香港這個責任就落到我們身上,我們有時候得做醜人,告訴導演不可以。例如有些電影喜歡拍兩人往前走,背後爆炸兩人被嚇到,有些導演不想讓演員有預感,告訴爆破師比預定時間早一點爆炸達到效果,這樣曾經導致演員受傷,假如沒有動作設計的崗位或是沒堅持住,就會引發法律責任,我們必須坦白告訴導演會出意外,也要做出準則。
動作設計與CG
很多人認為CG萬能,用來拍追車戲來說是很方便,但演員跟CG的互動不一定能達到好效果,硬叫演員對著空氣打老虎、狼、飛龍,即使吊著一個物體,也不一定能讓演員真正投入對手戲。例如有些車戲資金充裕,可以做視覺預覽,讓大家看到每個鏡頭如何運用、車如何調配,事先準備是很重要的。動作戲不同於文戲,畫一格分鏡圖就能代表鏡頭,畫分鏡圖不見得可以讓所有人都理解畫面的呈現,在國外可以花一年時間用動畫製作預覽,但是時間跟成本較高,也不見得清楚,我們就用小型攝影機跟小車模型進行拍攝,再請CG做成預覽,特別是在拳腳跟刀劍動作戲,特別偏好運用預覽呈現真正的拍攝角度。
動作設計與美術部門
動作設計跟美術部門的合作也蠻常發生問題,在前製期大家都沒有辦法去想像實際場景,我們不像好萊塢能夠全部搭景,多半要借真實場景來拍攝,真實場地會有很多限制,跟美術部門的事先溝通就很重要。美術部門包括服裝、道具、布景、陳設,例如香港槍戰片借夜總會拍攝,但是時間有限制,凌晨三點到早上十點才開放給劇組使用,必須要做許多事前準備工作,爆破點要精準地告知美術組,製作覆蓋的道具才能讓我們進行破壞。陳設道具的質量更要仔細討論,哪怕是一個玻璃瓶、桌子或子彈洞,很多人問現在還要做真的彈孔嗎?不是不能用CG,CG也是要錢,現場爆彈給演員的感受是有差異的,假地板、玻璃的真實程度,未來呈現效果都是動作部門的責任。
再來是跟服裝的合作,時裝片跟古裝片需要事先溝通,時裝片有些緊身衣服很漂亮,但是很難動作,拉扯滾打都要特別做保護,尤其現在演員很值錢,例如腋下、膝蓋會開一條縫,加上一塊同樣顏色有彈性的布料,方便演員活動,在靜止的狀態下會穿幫,但是在Motion Blur(運動模糊)的效果下是不會被發現的。尤其是古裝片,人都要長翅膀飛來飛去,很多很漂亮的服裝會讓動作設計很困難,會飄的頭髮、碎片式的裙擺都會讓後期很困難,CG得用手工勾勒,很燒錢。還有服裝的重量,我曾遇過一位女演員個子嬌小,身穿6公斤的衣服,很美但是很難行走;也遇過一位日本演員要穿盔甲,光帽子就13公斤還要打,我得在一個禮拜內尋找輕材質取代,在拍攝上也要想辦法閃躲;盔甲也很麻煩,手一舉可能衣服就浮起來擋住臉。所以我們的工作必須一直跟進各方面的內容,我曾遇過一位男主角穿一件無錫手繡衣服要價40多萬,但劇情需要吊鋼絲,衣服得穿洞,我說可以幫我訓練幾隻老鷹嗎?基本上拍電影是需要很多部門配合,服裝跟道具是直接關乎動作,所以事前的準備跟各種配合都很重要。
動作設計與製片部門
當這些都談好,決定某個鏡頭用CG,就要在製片部門的預算範圍內協調,我們就會知道實際環境下的可行性,包括場地的時間與人手,曾遇過只讓5名工作人員進去的場地,導演都擠不進去,這些都要事先安排。再來是場地安全,包括人員、場地安全,最怕遇到古蹟,遇過百年古蹟拍動作戲,動作部門就要替製片組承擔責任,要保證在場地限制內完成我們的想像,因為我們設計動作時,可能還沒有場地,甚至想到的場地也不一定能拍。工作人員的服裝也要規定,曾遇過要放火,一名工作人員穿拖鞋加纖維衣,但他的工作偏偏要靠近高溫區,只能請他更換,他就認為這會影響他工作,但我必須保證不讓任何人發生意外。
通常我們都有共識,拿一百塊錢做一百二十塊錢的事情,我們用腦筋去補足預算,那會很滿足,但如果拿一百塊錢做一千塊錢的事情,那我就是小豬,我們都要知道我們在拍哪種類型的電影,能動用的成本是多少,做到能對所有人交代的成果,尤其是對導演交代,否則會做出四不像。我曾經年輕氣盛,覺得自己都做得到,但很多情況已經有前人的慘痛經驗,我那次以為拿著6、700萬可以拍一部很高科技的電影,結果拍出很慘痛的效果,所以我們要懂得說服導演有些事情不能做。
動作設計與演員
動作部門還要理解演員,周潤發、甄子丹跟成龍都不同,心理壓力跟戲劇種類都不同,我還遇過演員什麼都不想做、不敢做,說CG現在可以換臉啦,又或是像謝霆鋒可能前一天沒睡,隔天還想穿火坑。那你就要告訴演員這是一個money shot(最昂貴的鏡頭),或是要用一些方法,例如用激將法逼某天王做動作,跟他保證拍起來安全又好看;遇到謝霆鋒這種拚命三郎,就要想辦法不讓他做這個鏡頭,因為這個鏡頭可能好看,但不一定看出是他,英雄感作祟很可能想自己來,我們的責任是不能讓他去做,成龍都不一定全部鏡頭都自己上,否則嘉禾公司賠死了。有時是情勢問題,我們有時要勾起演員鬥心,讓他認為這鏡頭值得,或是架起演員跟導演之間的防火牆,有時演員跟導演會在現場有所爭執,我們要適時插入,讓演員、導演忘了剛剛的爭執。
動作片的演員多半會願意做動作,但如何讓他們放心覺得這個鏡頭是安全的,就是我們的工作。我認為水比火還危險,曾經拍過在開放水域有上百位臨演,如果是夜景更是噩夢,必須保障每個人安全,副導最慘,每個鏡頭拍完都要數人頭,事先的準備就要將所有人分等級,例如有些人可以游,有些人一定要能踩到地,曾遇過很優秀的演員,但只要水過頭就發抖,我們就要安慰他,陪著他下水,這些都是我們的工作。爆破也要很小心,千萬不能開玩笑。
動作設計與攝影部門
正式拍攝就是動作指導跟攝影部門的合作,有時候會牽扯到職權問題,例如現場機位控制權,大部分香港動作指導都是自己擺機位,在前製過程會跟攝影師討論,但在拍攝現場應該都是動作指導說了算。曾經跟一位還不熟的攝影師合作,周潤發11點來、2點前一定要走,我要在這幾小時內拍一個結局,還包括周潤發身上要裝一百多顆反應彈,因為那時候很流行在演員胸口爆破,我一到現場就直接說18mm鏡頭這裡就這樣拍,結果讓攝影師非常生氣,但是我沒有時間跟攝影師慢慢溝通或試各種鏡頭,所以只能直接說肯定不會難看的方式。現在動作片的攝影師基本上會比較尊重動作指導,甚至會掛動作導演,也是為了工作方便。
而且現在攝影師跟動作指導有了共同敵人,那就是視覺效果指導,大家都有錯覺覺得CG萬能,但是CG是要花錢、花時間的,視效指導在現場也是很頭痛,希望攝影師把背景綠幕打亮一點、把人勾出來一點;希望動作設計的動作少一點,鋼絲少一點,不要在他臉上晃等。有很多定律是一定的,例如大家都知道可以用廣角表現速度,動作也一樣,導演有時候直接說50mm以下的鏡頭不用,或是全部要用Telephoto(望遠鏡頭)來拍,想要表現在人群中的抽離感等。這些都要提前讓我知道,不同的鏡頭拍出來的效果一定不一樣,我必須配合你的需求來調配動作。例如古龍小說的電影感是很豐富的,一劍點出千點劍光,但沒有CG我要怎麼做出千點劍光!
電影跟漫畫、小說不一樣,一張分鏡圖是無法表達電影畫面,文字給予讀者的想像空間也不是電影做得到的,影像處理不好是很難滿足所有人。我也處理過舞台式的東西,每個細節都要做,電影可以隱藏不想給觀眾看的東西,但我也很怕太過依賴CG。
動作設計與剪接
剪接通常也有我的責任,一場戲不管有多少動作,動作指導都要做粗剪,剪出當初的想法。我曾經在劍潭學習電影剪接,至今受用,剪接模式從未改變,只是現在科技方便,可以一次剪出不同版本,除了按照拍攝方式剪一個版本,還可以做一個再創作的版本,從時間線上重新去講動作的故事,動作是有故事的,而且要有張力。但也要有錢能夠拍夠多的素材,現在的好處是只要拿簡單的攝影機,都足以用在電影中,例如現在常用Crash Cam(耗損用攝影機)拍一些危險鏡頭,我都用A7S或EOS Mark II,裝Canon的定焦鏡頭,只需要七八萬,方便用在追車戲這類容易損壞機器,又不需要人操作的畫面。
不一定先想怎麼打,而是先想為什麼打
動作包含太多層面,動作一定要有戲劇,動作最大目的是為了故事,不然就只是拍Discovery,例如詠春拳絕對可以用Discovery來解釋,但是在電影裡我們會通過電影語言去表達詠春,最終目的是為了服務故事。例如《葉問》第一集,有一場戲是兩個人到葉問家要求比武,打得房子都要拆了,很多人不記得打過什麼,因為你不見得懂詠春,再加上太快看不到,但你會記得兩人突然停手不打,小孩騎腳踏車出來說:媽要你趕快打完,不然房子都拆了。這其實是增加那場戲的張力,更是加強人物與故事的方法。還有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很多人會說竹林好看,但我喜歡的是章子怡去找楊紫瓊,兩人吃醋動手比武,楊紫瓊的表演很氣憤,章子怡拿著寶劍削鐵如泥,最後女俠楊紫瓊竟然拿起很重的槌頭,而且拿不動整個人往後一倒,整場戲就活了,這就不是上打烏雲蓋頂,下打老樹盤根,觀眾會記得的是戲劇效果的細節,而我們就是設計這些戲劇效果,並不是設計動作。
不一定先想怎麼打、打什麼,而是先想為什麼打,這樣就容易讓動作活了,因為會有張力,讓觀眾感覺這個人真的疼、真的危險。動作設計有其特性,花前月下男女之間,兩人從講話到口角、到動手打一巴掌,中間可以有很多過程,而且是慢的資訊,在講對白的同時,觀眾是有時間去消化的;但動作不一樣,動作是在很短時間內,用密集的資訊通過畫面給你看,這些資訊不一定能看清楚,只是覺得好看,但是整場3分鐘的戲都這樣是不會讓人感到滿足,要在當中加劇情,動作也要有起承轉合,打到某個節點就需要加入能幫助這場戲的東西。
為了讓觀眾對這場戲有一個深刻的印象,除了會想為什麼打,還會想是在怎麼樣的處境之下去打。比如《葉問》洪金寶跟甄子丹站在桌子上打,你不會記得每個人出了幾腳,但是你會記得他們站在桌子上打。比如《臥虎藏龍》拍竹林戲詩情畫意地打,可能會聯想到竹林會發生什麼事,竹子會斷、小蟲可能被踩到,就容易延伸很多故事情節去描述動作。打的招不是問題,而是為什麼打,這也會因應不同片種而有不一樣的處理。例如《旺角卡門》,張學友被打、劉德華抄傢伙去報仇,如果只是純粹動作片就是怎麼打好看,但這部影片的定位不是動作片,我們用18格去拍,近景的時候用12格拍,產生了特別的效果。
拍追逐戲也是,拍一個人被追滿街跑,可以用成龍拍法,現在兩岸三地很愛拍跑酷,但忽略了那部戲是否適合,不同的戲會有不同的處理方法。我們可以嘗試在主角身上設一個鏡頭,作出主觀視角,除了必要的效果聲,只聽到他的呼吸聲,整體戲直到最後才將POV(視角Point-of-view shot)變成客觀。根據戲種去設計動作,然後說給導演聽,再賄賂一下攝影師,因為大家都要冒風險,最終的結果是導演要承擔。
恐懼也是,表達人的恐懼可以是一堆人拿著刀槍指著,或站在30層樓高,也可以透過畫面或聲音去讓觀眾投入恐懼,例如《証人》中謝霆鋒抱著小孩被張家輝追,畫面黑掉,只聽到呼吸聲,突然一個特寫鏡頭看到一個人臉的光,是用打火機點亮的,碰一下又熄掉,再出現一個很大的畫面,畫面一角是一個很小的人,這也可以是一個表達方式,都可以跟導演共同創作,最希望是遇到導演都想好,我就照做就好了,但是這樣又不好玩。
速度、力道、疼
正規的動作戲離不開幾個重點─速度、力道、疼。怎樣叫「快」,要利用一些大家都知道的感覺來做一個類比,不是用對白來表達他快、他非常快,而是要用畫面來表達。例如三人同時放暗器,這邊一拍桌,酒杯從桌上掉落的瞬間,我拔劍擋下三樣暗器,又把對手的頭髮削了。我會需要鏡頭的運用,前景與後景在同一畫面中的比例,想辦法在物理上騙觀眾,讓他感覺很快,劍有空氣力學的感覺,或是暗器有彈道,在同一個畫面中讓觀眾不用想就知道他速度很快。
關於力道,不一定是打鬥戲,現在最流行拍兩人吵架,一個人跑出去被車撞,如何撞得有力是很重要的,要拍得好就得去解釋力道,以及被撞之前如何營造戲劇張力,讓觀眾以為不會死的時候他卻死了。還有那一瞬間的音樂、景別也有影響。聲音對動作電影來講很重要,戰爭片把聲音關掉就不好看,但是聲音太氾濫也不好聽,不能增強力道,反而減輕力道,很多啪啪啪的聲音,會產生很躁的感覺,反而不能增強力道。動作產生的痛苦狀很容易讓觀眾投入,也要讓觀眾不用多想就能感受痛苦,比如說鑽牙或翻指甲,讓觀眾一看就知道很痛。舉例香港早期有很多黑道討債亂棒打人,滿地找牙,也可以用榔頭敲下去,被打的吼叫聲很容易令觀眾投入,甚至不一定要拍到打下去,拍電影不一定要看到血、打爆頭,其實痛跟恐懼都可以用普遍能體會的感受去呈現。有時也可以糊弄一下觀眾,為了戲劇效果可以稍微有一點點不合理,例如槍支單手下膛,基本上是不可能,但觀眾就會覺得很酷,可以稍微誇張,但不能離譜,這些動作都是為了劇情發展。
【學員提問】
Q1:你年少曾跟李小龍合作,請分享當時的情景。李小龍的武術哲學是否對您有所影響?
A1:我們合作時,我還是小毛孩,永遠不可能看到一位大俠打一個小孩,當時沒有太大感想,至於他對我的影響是「直接、乾脆、快」,我們不能拿《唐山大兄》、《精武門》這些早期的作品來看,從《猛龍過江》開始讓我感覺他把所有不必要的動作都刪除,那時的動作片要符合海外需求,至少片長有700呎才能賣,但他的打戲很乾淨俐落,這是他的個人魅力。當然從現在角度來看,當時的拍攝方法也有缺點,但李小龍的個人魅力,是現在任何演員都無法取代。
我永遠都會記得前輩們碰過很多牆,讓我少碰了很多牆,他們試過這樣不行,我就少走一點冤枉路,很感謝這些前輩,但這些感受不見得是當時馬上知道的。如果是現在,我會去吸取前輩對於演員動作的表達方式,希望讓動作有點特色,但這個也會變成濫用,現在各國電影的動作都有點模式化了,兩個人拿起槍就是互相指著頭,但是你還是會去吸取,如何消化再用就是個人的累積。
Q2:關於文戲的動作設計,如何決定哪些段落可以透過動作設計給予角色核心?
A2:基本上我們比較少文戲,例如男女吵架,男生一拍桌讓女孩嚇到,有一些處理方法,比如水杯倒、水滴下來,那個瞬間氣氛可能要靜一下,大家都不說話,聽到滴答聲,滴到第三滴水變紅色,鏡頭搖上去,原來手掌拍到叉子上了,這些都是能由動作指導提議,當然可能對這部片來說有點畫蛇添足,導演未必要這些,但或許會刺激導演的想像,是否需要多一點的描述來呈現這個男人的疼。
Q3:通常劇本可能只有一行文字,描述兩人一言不合打起來,面對沒有概念的導演要如何去做動作設計?如果面對導演跟演員本身很有武術背景,設計的過程會有爭執拉扯跟協調嗎?
A3:看劇本的時候不只看發生的動作,要根據劇情去看這場戲描述的內容,導演特別要求的是什麼。編劇在寫的時候是沒有場景概念的,例如劇本寫兩人飛身上牆,現場一看牆在哪?這是編劇無法預知的。有些編劇有心理壓力,覺得寫「動作指導另行設計」很不負責任,就想描述一些動作;也遇過改編金庸小說,貼上整段小說文字,因為編劇真的不知道動作設計是什麼;也真的遇到過寫「動作設計及導演另行設計」,無論他有沒有寫,我們先看整個故事講什麼,發生在什麼場景,發生在其他場景會不會戲劇效果更好。先去想這場戲的前後故事是怎樣,再去想動作好不好看,整場戲是一個段落,這個段落要如何鋪排或幫忙講故事,如果講得好看,導演一定接受,就算不接受也會刺激他想到其他東西。
我常講一個例子,觀眾不會相信劉德華、周潤發開片五分種就死掉,又不是每部戲都像《阿飛正傳》梁朝偉梳個頭就走,就算周潤發開頭五分鐘就死,那字幕也會上「三個月前」,如何講故事還是為了戲劇張力,其實是在說一個遊戲規則,觀眾都知道主角拿到槍跟子彈,對著反派開槍,然後電影就會結束,他期待的是中間如何鋪排,如何製造一些過程讓他意想不到,就產生了戲劇張力。例如主角過了八個關、七個坎,觀眾知道最後主角會把反派痛扁一頓,一槍把腦門打個洞就結束,觀眾都預備好了,只是看你怎麼拍那一槍。但是如果主角拿著點38的槍,但是現場是9mm的子彈,根本放不進那把槍,那戲劇效果就不一樣了,所以動作設計好玩的地方是走在觀眾前面一點點,讓觀眾跟著我跑,盡量讓觀眾有出乎意外的感覺,這些都是為了滿足戲劇張力。
Q4:《証人》的車禍戲,在劇情上跟剪接有關係,這場戲如何跟導演討論?《湄公河行動》有很多不同的money shot,是在劇本階段就寫出執行方法,還是現場討論?
A4:《証人》的故事脈絡與剪接方式,基本上劇本就是這樣設定,香港的壞習慣是一路拍一路改劇本,也有人根本沒劇本,其實有分場劇本就知道怎麼處理畫面。張家輝撞車就是故事根本,我們不會去改動故事的根本與賣點,我唯一不認同就是張家輝這個人物,故事脈絡跟講故事的方式我都非常欣賞。我幫他解決的是如何達到三次不同的效果,因為《証人》的預算很低,沒錢做CG,我會想辦法幫他解決問題。
《湄公河行動》本來去緬甸拍,出發前兩週才發現緬甸人說話不算話,就臨時把後面的泰國景往前調,很多場景都還沒好,最後又將所有緬甸的戲移去馬來西亞。尤其是結局的船戲,因為一些意外只能拍船,但是船最花錢的,當時我們沒有錢拍,這些都沒辦法事先想像,如果可以事先想像,那效果會很不一樣。那時林超賢不像現在可以獲得較高的預算成本,我們儘量在既有條件下想辦法發揮。我不喜歡那部戲是因為我跟導演的剪接不同,如果坐在戲院前三排看《湄公河行動》會暈,因為影像晃動太大了。
當你在家看電影,所有的畫面都在一個直線範圍內,不會產生震撼感,也會抵消掉搖晃的不舒服感覺。當鏡頭運用快速剪接,而鏡頭又是不穩定的狀態,觀眾的視覺會受不了,需要加一些寬鏡頭舒緩一下。在遠景鏡頭,或是從近景跳到遠景,必須保留多一點秒數,讓觀眾去找到人在哪裡。在快速剪接中,觀眾不一定能找到你想要他看到的東西,尤其又是晃動的鏡頭。
Q5:請問您對於「動作導演」有什麼看法?
A5:動作導演的名頭從哪裡來?有些新導演需要請洪金寶做動作設計,掛動作設計好像不太適合,所以就給了「動作導演」的名頭,但還是為了服務導演,嚴格來講電影只有一個導演。為什麼現在流行用動作導演,因為掛了這個名字,可以做很多事情,有些人是為工作方便,一掛導演就能在那個階層做決定。在中國甚至有鋼絲導演,這是個問題,人的心越來越急,不甘願做副導,情願掛一個執行導演,但工作內容還是副導。
很多人想掛總監,也有一些執行製片人可能只是個小毛頭,一談什麼都不懂。現在來看,你的工作做得如何,肯定跟頭銜無關,有些幫過我的副導找我幫忙,我到現場一定站他後面,因為要尊重他們的位置,那個位置要承擔很多責任,如果有爭執會有兩種選擇,一種是開開心心照他的方法,幫助他完成想法,另一種就是另請高明。變是導演的特權,你要有分析能力,看他是否有所精進,如果他有精進,且能夠負擔得了,那我何不跟他一起嘗試,所以變是應該的,但要看著口袋來變。
Q6:如何看待侯孝賢導演的《刺客聶隱娘》?
A6:其實我有參與一部分,因為曾經找過我,我跟侯導一起去看過景,最後時間配合不了,轉交給我的助手劉明哲,很優秀的動作指導,我只告訴他拍這部片千萬不要當一部動作片去看,連侯導都不相信自己會拍一部純動作片。如果我們坐下來談,一開始會想其他導演會怎麼拍,然後把這些全扔掉,想一個跟他們都不同的方式。那時如果我做,要跟侯導談清楚,是不是照他以前的風格來拍,他都用長鏡頭拍攝,但這樣拍動作片難度很高,沒有鏡頭的剪接跳躍,單靠長鏡頭很難做到,就要問侯導是否希望保持這個風格,只是內容變成動作,如果是這樣就要想辦法在器械或合成方面,做到假的一鏡到底。我能否用現有知識去滿足導演,不能忘記除了風格,還要能傳達出訊息,這是最難的,如何在靜態的畫面中,用動作去表現訊息。
徐克要拍《七劍》,他沒有給我劇本,給我的是七把劍的價值觀,他將七把劍套入現代人的價值觀,我聽完一身冷汗,拍得出來會是很好的挑戰,但如何用動作描述劍的價值觀,我真的不敢做。後來我還是去新疆幫《七劍》補拍,徐克放手讓我拍,他會給想法,但不一定按照他的想法拍,但如果我想不到更好的也就照他。
Q7:現在後製也可以做到22格的效果,那還需要現場拍攝22格嗎?
A7:底片一秒24格,景別越寬,動作不是太誇張的,格數可以用21格;如果半身以上,最多使用22格;景別越緊,就算你打得慢,可能都要用24格,甚至要到26格。現在數位化時代,還是照著底片時代的原理來處理,現場拍24格,在後期推回去21格,某些動作可能不會產生問題,可是在一些非線性的運動,就會感覺到跳動,所以需要謹慎考慮快門角度。
拍水的紋路、塵土飛揚或爆破。調降快門角度時,因為光學原理很自然地會把速度提高,比如說拍耍大棍子,產生虛影可能是因為動作太快,或是某一種景別,讓你無法看清楚棍子的走法,為了減少運動模糊,我們就會調快門速度。如果是向下調格數,例如將150格變回正常格數,會需要電腦製作,如果是向上調格數,我們還是會偏向現場調格數,看會產生多少的運動模糊來調格數,這真的要靠經驗累積,現場調格數跟電腦調絕對是有差別的。
Q8:請問動作設計如何做功課?
A8:這個世界任何東西都是來自好奇,像導演要拍社會題材的東西,聊天之中他就會去想像你的性格背景,動作設計也一樣,在日常生活坐著發呆,就在想這個杯子如何達到某個效果,例如兩個人在桌子底下打,要怎麼產生戲劇效果?動作設計絕對是需要累積經驗,有了這些才能變成別的東西,從杯子可能延伸到酒缸,一里通百里明。做創作很需要看、聽、好奇、想,現在很多新導演會說這場戲我想這樣拍,那些畫面來自於他覺得某部電影好看,但是沒有去變成自己的東西,即食快餐,現在資訊太容易取得使人變懶。要在前人的基礎之下尋求變化,同樣是舉起重物拿不動的動作,李安或王晶的電影就會有不同的效果,我個人覺得電影來自細節,細節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