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瑜 Ellen POON
好萊塢經驗導航,開往前所未見的想像幻境
2018-11-15

2018金馬電影大師課_文字記錄_潘國瑜 (5)  2018金馬電影大師課_文字記錄_潘國瑜 (2)  2018金馬電影大師課_文字記錄_潘國瑜 (3)

潘國瑜,視覺效果指導。曾與史蒂芬史匹柏、提姆波頓、克里斯多福諾蘭等金獎導演合作,職涯始於英國著名視效公司MPC,1991年受邀加入喬治盧卡斯成立的光影魔幻工業,參與《侏羅紀公園》、《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等席捲全球的作品,其後更投入多部迪士尼動畫製作,包含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冰雪奇緣》、《動物方城市》等。2002年,與張藝謀合作《英雄》展開華語電影視效之路,致力將好萊塢思維與東方美學結合,碰撞出嶄新火花。以《捉妖記》、《捉妖記2》兩度入圍金馬獎。

0601電子報Bar

時間:2018年11月15日(四)13:00-15:00

地點:三創生活園區

講者:潘國瑜

講題:【視覺效果】好萊塢經驗導航,開往前所未見的想像幻境

文字記錄:陳家儀

0601電子報Bar

我在視覺效果這一塊有三十年的經驗,剛開始並不是確定這就是我想做的事,但我很喜歡電影,所以想把自己所學到的技巧用在視覺效果上。

在我五、六歲時,我那非常特別的母親每天都會帶我去看電影,我想這可能是她逃避現實的方式。我在五歲時便看過張徹導演的《獨臂刀》,大概十歲前就看過這位導演的所有電影,《獨臂刀》其實非常血腥,但過去沒有年齡分級制度,什麼電影都可以看。後來我看了《十三太保》、《哥吉拉》,當時小小的我覺得哥吉拉太性感了,我非常喜歡這部日本電影,它把我的想像力帶到另個境界,我覺得這個世界太奇幻了;還有《七武士》也是部經典,有著另類的說故事方法,所以我不只喜歡奇幻故事,我也喜歡不同文化背景的電影大師所說的故事。

 

沒有出去看電影時,我就在家看電視,每個星期都很期待看《雷鳥神機隊》,當時非常火紅的影集,沒想到後來二十歲的我在倫敦工作時,竟然有辦法能跟這部影集的創作者傑瑞安德森一起共事,我覺得這是電影的魅力。當我十四歲時,男朋友帶我去看《星際大戰》,有時候事情就是這樣發生的,他不是帶我去看浪漫愛情電影《新娘百分百》之類的,而是這部他覺得很棒的科幻片。我覺得這部電影太酷了,當時的我也沒辦法想像十五年後我會幫喬治盧卡斯工作,這真是太瘋狂了。

 

如果你選擇熱愛的工作,你就不會覺得你是在工作

我很喜歡研究和分析電影,《銀翼殺手》我大概看了五十遍,它是我第二喜歡的電影,還有《2001太空漫遊》,雖然故事有些鬆散,但它仍是部經典。但是我的父親告訴我這賺不了錢,你不能拍電影,而是該去找份真正的工作,最好能夠成為律師或醫生,結果我真的拿到電腦科學的博士學位。我後來在倫敦看了《新天堂樂園》,這部電影中有個熱愛電影的小孩,後來成為一位電影導演,他讓我知道原來拍電影是可以謀生的,你可以去做你熱愛的事情,這開啟了我的電影生涯,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你一定要熱愛你所做的事情。

 

當我開始在倫敦的電影公司工作,休息時常會去酒吧喝酒聊天,和同事討論像《福祿雙霸天》這類的電影,聊裡面的細節,史匹柏有在電影裡客串,還有詹姆斯布朗、歌手艾瑞莎弗蘭克林、老鷹樂團的喬沃爾什,我總是聊得很開心,因為我熱愛電影,所以我想投入電影工作。當我開始從事電影工作,我完全愛上了它,電影已經是我生活的一部份,我從不覺得它只是份工作。大家都會說如果你選擇熱愛的工作,你就不會覺得你是在工作,但我必須強調我的工時非常長,有時一天會超過16個小時,這不容易,但因為熱愛,所以我並不在乎。

 

當你瞭解和掌握技術,才能做創意和藝術

投入電影工作該有什麼樣的條件呢?當你踏入這行,周圍可能都是電影大師,他們對自己所做的事非常嫻熟,所以你在開始前就要大量地學習跟瞭解專業,而不只是一邊工作一邊學習,而是要有充分的準備才能在這個領域立足。我青春期時很喜歡攝影,我哥哥讓我覺得擁有一台相機是很酷的事。我買了很多相機,像是非常昂貴的Pentax ME Super和Nikon FM這類的機械式相機,你得用測光表測光。我很想瞭解「攝影」是怎麼一回事,想瞭解那背後的理論,而不只是用iphone拍照。如果你用傳統相機拍照,你會知道照片需要多少曝光、焦距、景深等,瞭解這一切,你才會進入構圖的概念,怎麼樣拍照才會讓影像是美好的,這是攝影教會我的。當你瞭解和掌握技術,才能做創意和藝術。當你學會靜態攝影,就能開始操作攝影機,所以我很慶幸從小就開始玩相機,因為在這個行業中基礎知識很重要。

 

當我有了攝影和電影的基礎認識,我在倫敦被一間電影公司錄用,當時我們就必須把電腦圖像應用在真人拍攝上。最近很多藝術家在做這類合成時,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合成什麼,當我跟他們說:「你該把顏色調成這樣」,他們會問我為什麼要調色?所以大家得知道自己要研究和注意什麼,才能做好電腦視覺效果和真人拍攝的無縫整合。

 

從真實照片中學習視覺效果

當我加入喬治盧卡斯的公司,視覺效果之神丹尼斯穆倫是我的同事,只要是丹尼斯說的話就是大家的金玉良言。當時他對二十歲的我說:「我來告訴你看一張照片時我們要注意什麼」,就這樣一個介紹,我就知道他為什麼能得9座奧斯卡金像獎。

 

遠景(自然景觀)

我們常會用廣角拍背景,要注意的是陰影的顏色,影像的前景和後景會有差別,通常前面的東西會比較暖,而後面的物品會是較冷調的,這是鏡頭產生的畫面。很多人不知道當你在晴天看遠方時,你會看到前面是暖調,而後面的山是冷調的,景深上前面較模糊,後面較清楚,這讓你能抓住視線。我很喜歡後面模糊的部分,有些煙霧感。我們有時會做CG世界,也就是所有東西都是電腦製作的,我們的眼睛會看到遠方彷彿有霧,越遠處或地平線處對比也越不強烈。

 

光影的部分,近處陰影較深、中間處接近灰色,而遠處的陰影就是亮的,這些線索能讓你的眼睛覺得看到的事物很真實。煙霧視天氣狀況而定,陰天時煙霧較多,晴天煙霧較少。你可以把照片當作做視效時的參考依據,我在建構視覺效果的世界時,也會參考真實的照片,比如當我把不同圖層結合在一起時,我會看照片來確認所建構的世界夠真實。

 

中景(城市景觀)

談到35-50mm之間的中景照,即使是陰影,在光源的影響下卻會有深淺不同的程度。因為天氣多雲,光是以拱型的方式照耀下來,假如我要在畫面中用視效加入一個機器人,你必須做出類似的光影,好比這裡的光視比較擴散,沒那麼直接的。陽光強的地方陰影較深,陰涼處的則較不清晰,透過繪圖和算圖我可以複製這個環境。你們如果有用過算圖軟體,會發現有些演算法是以真實場景為基礎的,但你要認知到在同個影像上,陰影可能有不同的深淺和顏色,這些都是細節,但要把細節掌握好,畫面才會真實。

 

特寫(人物肖像)

幫角色打光時,很多人喜歡從正面打光,他們覺得這才叫所謂的「燈光」,但其實打光有很多種方式,有柔和的、對比強烈的,有時你還得注意輪廓光。打光時也要考量膚色,去觀察光對不同膚色有什麼影響,白人、黑人或亞洲人可能得用不同的打光方式,因為光的呈現會有差異。真實世界沒有白光,戶外的光是暖色的。

 

魏斯安德森導演不只是說故事的大師,也是拍攝臉部表情的大師,《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中的蒂妲史雲頓看起來有點詭譎,她臉上的光和背景的光打法不同,畢竟她是比較奇異的角色,所以給了主光讓她更有對比。如果主角要開始說話了,光主就要打在他身上,不管怎麼打光,都得跟當下的情境結合。

 

戶外就不須額外加那麼多光,可以利用太陽和環境給的光源。例如《永生樹》中的布萊德彼特,我們得把他的光打得帥一點,除了主光還打了輪廓光,有了輪廓光,主光就不用那麼強,他的輪廓已經突顯於後面的背景,在很多的迪士尼動畫裡也會這樣做。例如窗戶旁的孩子,不用額外補光,窗外透進來的光線已經足夠,只需要讓角色靠近窗戶即可。我們使用電腦打光時,陰影常常是灰色,但其實現實中很難看到灰色的陰影,陰影通常不是暖調就是冷調。

 

若你要看的是風景,我會推薦看《真愛一世情》、《大河戀》或《大地英豪》;要看都市景色,就一定要看《霹靂神探》跟《無法無天》;要研究角色,就看《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或《花樣年華》,王家衛導演的人物打光非常成功。

 

人物設定

我其實不是動畫專家,但你一定要瞭解動畫,才能做人物設定。有些人物設計師會從姿勢去做人物形塑,你要從動畫去感覺角色的力氣,迪士尼在處理人物姿勢就非常細微。對比真人和動畫,你會發現動畫比真人更豐富誇張,如果你只做到相似,那只是紀錄片,所以動畫一定得更誇大,讓他們在進到3D前的紙上就已經栩栩如生。

 

時間和空間的關係密切,很重要的是看到的比沒看到得更重要,當你抓到這兩者的精隨,就能感受到動畫的魔力,大家可以上TED-Ed網站,那上面有很多這方面的教學。

 

自然現象

我們每天都可以接觸到許多自然現象,但鮮少去注意它,比如我們可以用CG創造雨滴,但怎麼讓它更真實?雨滴原來是很長一條的,它也有模糊的部分,雖然我們說雨「滴」,但它實際上是很長一串的。打光時也會把雨的一邊打得較亮,另一邊較暗,這樣才看得到雨的細節。

 

雪實際上是一撮一撮,而非一點一點,它有大撮或小撮,當它降下靠近攝影機時會失焦。還有閃電、龍捲風也都是非常複雜的。至於海洋,波浪會集結在一起,並有特殊紋路,我在《海洋奇緣》中便一直研究浪的紋路和形狀。再來提到火,火其實是非常3D的,它也會照亮四周,火焰其實有很多細節。當我在準備金馬電影大師課的簡報時,我從不同的電影找了很多自然現象的畫面,後來看了《侏儸紀公園》發現全部的自然現象都用上了。

 

視覺效果的工作流程

一開始會有人拿想要拍的劇本來找我們,我第一步會問他「你的概念是什麼?」,我們要設計一部電影的視覺效果,會跟美術指導多次溝通,透過概念,我才知道他們需要的是什麼。例如《捉妖記》,我想知道妖怪是什麼模樣,導演便畫了許多妖怪,後來我們在綠幕前拍了幾個角色,又拍了些背景,這些讓我更清楚《捉妖記》的世界觀。

 

再來是製作分鏡圖,真人的拍攝也需要分鏡圖,我需要知道你要拍些什麼。有了分鏡圖後,要把它製作成移動的分鏡圖,才能看到移動的序列。現在的電影有越來越多部分會使用電腦製作,有分鏡圖才知道要捕捉什麼畫面。

 

下一步是拍攝,有時會使用真人演員在綠幕前拍攝,主體攝影結束後就進到CG製作。以《捉妖記》中的胡巴為例,先把他的樣子做出來、上色、給他紋路和質地,這個階段可以任由你所希望的去塑造角色樣貌,也許有些角色需要很真實,有些則希望很超現實,這是沒有限制的。

 

等收集完素材後要把他們放進場景中,也就是真實拍攝完成後會放進電腦裡,開始做電腦中的攝影機對位,找出原先拍攝時的攝影角度與運鏡方式,這些都需與真實鏡頭一樣。

 

接著我們開始做人物動畫,若角色有頭髮、衣服、或是在水裡,這些元素也都需要有動畫,這部分結束後才會開始運用前面講的打光,然後將所有的東西與真實場景結合在一起。若有做3D,我們還需要轉換成立體影像,也就是左右眼交錯投影,必須透過3D眼鏡觀看。

 

完成這些繁複的步驟,有些會花上一到兩年,取決於要做的設計和鏡頭有多少,你一定要不停地做功課,要知道真實世界是怎麼樣,並把那個知識應用在電影中,不只是視覺效果或動畫而已,而是把那份認知應用在編劇、攝影和剪輯上,這些認識可以成為創作的根基。

 

三十年前,我剛開始在做這份工作時,並沒有那麼多做視覺效果的人,這算是從《星際大戰》開始的新興行業,後來光影魔幻工業引領了視覺效果,視它為一種藝術。當時這份工作對女性來說很少見,因為它也需要許多技術,女性、尤其是亞洲人都鮮少從事視覺效果。當時我在倫敦唸完書,過得很不容易,得打破很多藩籬,面對覺得自己做不到的人,但我覺得一定要努力工作,如果有人不相信你可以,你就得更努力的做。有時我與對方開完會後會被拒絕,但不要害怕被拒絕,因為總會有門為你而開。你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好萊塢現在也在改變,有#MeToo運動、多元化運動,對非白人的女性有更多機會。所以我最後想給的建議是,大家要不對地嘗試、努力,不用過於擔心,永遠會有機會,但你一定得非常努力去爭取。

2018金馬電影大師課_文字記錄_潘國瑜 (1)  2018金馬電影大師課_文字記錄_潘國瑜 (6)  2018金馬電影大師課_文字記錄_潘國瑜 (4) 

【學員提問】

Q1:我是位視效師,入行還不久,若未來想在好萊塢發展,該學習什麼軟體?若累積了一定的經驗和作品量後,能透過什麼方法進入好萊塢?

A1:MAYA, HOUDINI, NUKE,3D MAX,還有V-Ray等等都是很好的軟體,但不只是要會用軟體,若只會使用軟體,你只是個技師,你還必須知道如何打造好的畫面、讓大家喜歡你的作品,以這個為目標,打造你的作品。在台北的話,可以開始跟不同的公司合作,展現你會的東西,讓他們喜歡你的作品,當你累積資歷和作品後,可以試著去投好萊塢公司。像最近NPC也有在亞洲招募人才,因為他們要拍《獅子王》,所以會需要很多人才參與;《阿凡達Ⅱ》也在招兵買馬,你要有好作品能為你說話,讓大家看到你有足夠的程度,到好萊塢後也能繼續學習。

 

Q2:有些亞洲視效片中的場景常給人不真實感,這個問題取決於美術還是技術層面?電影製作初期美術會做場景設計,後期跟CG銜接時常會有落差,怎麼溝通協調才能平衡落差?

A2:這個問題常常存在,所以我才給大家看那麼多照片,例如《捉妖記》裡用到許多遮罩繪畫和實景拍攝,有時會感覺像電玩一樣不真實,同事會反問我「哪裡不真實?」,我會把照片拿給他,告訴他這才是我要的感覺,他會說「喔,但這很像在模仿」,他會覺得奇怪,是因為他不知道真實世界是如何。我覺得《捉妖記》的場景設計很好,它雖然是非現實,但看起來很真實;《阿凡達》的世界也是虛構的,但看起來非常真實,因為團隊有做研究,我會花很多時間和合作夥伴溝通。

 

第二個問題,在許多公司裡會有藝術指導,他負責維持電影的藝術水平,當我們覺得有些做得不對,會請藝術指導幫忙畫、釐清概念,如果公司有預算聘請這樣的人才,就能消除設計上的落差。

 

Q3:我看《侏儸紀公園》時,覺得那些CG做的生物和重力感是很真實的,照理來說電腦技術會越來越成熟,但最近有些電影視效卻會讓人感覺不真實,這在業界也是一個討論議題嗎?

A3:我同意第一部《侏儸紀公園》是最棒的,因為我有參與(笑),每個導演要求的東西不一樣,第一部《侏儸紀公園》是由史蒂芬史匹柏執導,當時的團隊非常棒,因為那時沒有很多這類的電影,所以團隊花了很多時間去學習和製作每個細節。當初《侏儸紀公園》電影裡只有五十顆視效鏡頭,但現在電影就有兩千顆鏡頭需要動畫,我們沒有那麼多動畫師,再加上有時我們建議導演畫面如何更有重量時,他們可能有不同的想法,因此有些很需要重量的畫面可能會變得有點飄。但電影最終是導演的,我們必須尊重並協助導演達到他們所要的,電影時常這樣,像我自己對於動畫電影有些很喜歡,有些則覺得太飄了。

 

Q4:請問身為女性工作者,你是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

A4:這個平衡非常困難,我要比一般人更多兩三倍的努力,證明我做得比男人好,其實至今這個狀況也沒有完全改善,我在年輕時不知該如何達到平衡,我應該是第一個女性視效指導,當時沒有任何典範,所以我經歷了非常辛苦的家庭和婚姻,但我現在學會「重要的是什麼」,永遠把個人生活放在你的第一位,從現在到臨終前你都會有工作,但家庭不會永遠在那,所以絕對要把家庭放第一、工作第二。另外你得誠實地說出你得回家照顧老公跟孩子,現今美國的情況已經改善,我希望這也會影響到亞洲國家,讓大家瞭解女性的需求。

 

Q5:剪輯師在視覺效果中擔任的角色是什麼?

A5:我實在很欣賞剪輯師,他們是把電影生產出來的人,他們把眾多素材拼湊成不同版本的電影。有些電影會有多位剪輯師,第一位剪輯師剪出來的可能馬馬虎虎,但換了另一位後,電影突然就有了生命,所以許多好導演的前身就是剪輯師。視覺效果的部分有視效剪輯師,因為電影可能有一半是在綠幕前拍攝的,所以沒有可以剪輯的素材,視效剪輯師可以依據分鏡圖,將實況攝影進行合成,做背光和背景的處理後,再交給電影的剪輯師,我們跟電影剪輯師會有非常頻繁的溝通,去確認每個鏡頭每場戲的長度等。

 

Q6:做視效常有時間和預算上的困難,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會建議把效果做在哪個部分?有時在時間壓力下,會把部分的視效分工到韓國或泰國去做,如何有效地拆解這個分工?

A6:我明白你的痛苦,當我們有預算和時間,我們能做很多事,但情況常不是如此。大部分的導演不願意接受不夠好的作品,你能跟他說這是因為預算跟時間的限制,我無法做到你所想要的。如果是劇情片,你可以把視效的重點放在角色的需求上,例如放在他的關鍵時刻,視故事而定。有時你可以作弊,當重點在主角身上時,你可以把他的背景變黑、加點煙霧,當然這一切導演要同意,而你要和他們溝通。若你把效果做在重點外的地方,導演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不要做白工。

 

Q7:以我在台灣待過的公司,我可能同時要會建模、做視效、爆破和煙霧、合成等等,想知道好萊塢的公司在大型建模上的分工做到多細?

A7:好萊塢很擅長分工,煙、雨、風,每個部分都有專門負責的人,因為若你要求一個團隊去做所有的視效,他們不可能在每個元素上都花時間。電影裡若有很多角色,他們會分給很多位動畫師去負責,但當然若你的員工很有經驗,他也可能一個人負責很多角色。會有幾位領導帶著他的團隊去做指定的視效。

 

Q8:我之前聽一位導演說當經費在很有限的狀況下,最好盡早讓視效指導進團隊和大家一起討論,但若經費是少到無法聘用一位視效指導時,是長期聘用一位經驗較少的自由工作者,還是短期聘用有經驗的公司比較好?

A8:若你聘一位自由工作者,他可能會留下很多需要改善的問題,我常聽到這樣的例子。我還是建議找一間可以長期合作的公司,如果他們做錯了,至少會承擔後果。你也可以協商價錢,可以討論在拍攝時哪些部分是可以避掉的,讓預算可以減少一些。

 

Q9:您如何看待人工智慧(AI)對這個產業的影響?我們又該如何面對?

A9:AI現在還沒影響視覺效果,畢竟這是個創意產業,但也許未來會用到。我們會使用電腦,但實際作業的是人,還是需要人來繪圖和設計,我不覺得AI機器人或電腦能判斷事物的美醜,這是件非常重視人的事情。或許AI可以幫我們做例行工作或程序性的東西,但不會影響到創作層面。

 

Q10:視效常是讓很多人進電影院的原因,但有時視效反而會濫用或模糊故事焦點,想問您是否也有過這樣的觀影經驗?

A10:我們都有過這樣的感覺,有時你看好萊塢的大型動作片可能會感覺不大好,但有些人看電影重視劇情,有些則是和家人去電影院放鬆的,他們會需要這些不用耗腦的爆米花電影,所以兩種電影都有存在的必要。還有你要明白,這些電影可能不好看,但製作團隊是很享受那個創作過程,他們花了一年的時間完成作品,這讓他們有成就感,而且這是份能賺錢的好工作。以前有段時間因為沒有預算,做視效的人沒什麼工作,所以現在大家都能有工作是件好事。不管有沒有視效,電影都會有好壞之分,這是一個平衡。我是奧斯卡電影學院的成員之一,會看很多電影,常常也會看到不好看的電影,這個產業就是這樣。

 

Q11:現在大陸有非常多視效片,據我瞭解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劇組聘請一位視效指導,再把視效分給國外的視效團隊做;另一種是劇組固定跟一間視效公司合作,由這間公司負責所有的視覺效果,請問您覺得這兩種各有哪些優缺點?

A11:這兩種形式都可以,但我會偏好第一種,找一個有經驗的人將各種視效分類,有些是大自然的鏡頭,還有生物的、2D的,每間公司會有它擅長做的。不要把雞蛋放到同個籠子,如果你找一間公司做所有的視效,它若失敗了,那這部片就完了。現在若有一千到兩千顆鏡頭,給同一間公司做,他們一定吃不消,美國的做法是會分配給不同公司,若其中一間出問題,部分還能交給其他公司做,這樣比較不會影響到交片。就管理而言,分配給不同公司能把風險降到最低,這也是種公司間的良性競爭。

 

Q12:現場拍攝時常會需要很多設備輔助,讓之後的視效更順利,在台灣的攝影棚拍攝時,因為場地的限制常遇到燈光的問題,例如可能燈架得太低了,外國的團隊可能會要求在戶外建Key棚,這時在現場該如何去溝通? 

A12:這很難說,也許請助導去吃個飯吧(笑),在現場我常會發現不利於視效製作的事,這時我會去和導演組協商。假如現場的燈會影響視效製作,我會溝通看看能不能減弱那道光,CG導演後期再補亮。你不能總是丟出問題,而是替他們想出解決辦法,這樣他們或許就能接受,他們會覺得有你在現場是自在的,你可以有禮貌地說明你擔心的原因。人生中所有事情都是這樣,不要給問題,給答案。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