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金馬影展 │以有機攝影與反差火花,述說異鄉人的憂傷:《藍色太陽宮》導演、演員訪問
|
2024-11-17 |
文/張婉兒
編輯/謝佳錦
攝影/林軒朗
取材自在紐約法拉盛地區的真實生活經驗,《藍色太陽宮》是美籍華裔導演曾佩裕(Constance TSANG)的首部劇情長片,今年在坎城影展影評人週驚艷首映。見證了父母作為第一代移民,從香港來到紐約,努力建立亞裔社群的歷程,她也嘗試在故事中融入個人的成長體悟。
電影圍繞在按摩院相扶工作的華人女孩艾米(吳可熙飾)和狄迪(徐海鵬飾)展開,但一場始料未及的意外,卻打破她們平靜的生活。日常翻湧躁動,留給艾米和狄迪昔日情人張志安(李康生飾)的,是無盡的憂傷與異鄉人的迷惘。
思鄉是普世語言
雖然創作背景與個人經驗緊密相連,但曾佩裕相信,思鄉是所有人都能投射的主題。演員吳可熙感性回憶,抵達紐約與導演共進晚餐的第一天,她們彼此分享了很多私密的成長故事,那是一個難忘的夜晚,大家都哭了。
那天之後,吳可熙開始在紐約生活,到處走逛體驗。這不是她第一次出演移民角色,卻是第一次切身感受到華人移民作為少數族裔,在異鄉所承受的社會壓力,尤其是女性。那天,她看到有人渾身是血站在紐約地鐵口,恐懼有了具象的輪廓。她走進911事件紀念館,她與真正的按摩師學習、交談,她嘗試觸摸移民的美國夢,這些都成了吳可熙詮釋角色的養分。
對演員李康生而言,雖然曾在《黑眼圈》(2006)飾演身在馬來西亞的台人,但這確是他第一次演繹在美國生活的華人移民。身在紐約的華人聚居區,視線所及不是高樓大廈,而是真真正正的生活場景。這樣的拍攝氛圍,讓他深切體會到移民人在異鄉所面對的艱辛現實。也如同導演形容,當攝影機將視線都聚焦在法拉盛,也是在模擬華人移民的真實生活感受。
以長鏡頭讓故事呼吸
影片開場近5分鐘,靈活的手持運鏡搖擺在狄迪和張志安之間,兩人正在津津有味邊吃辣雞,邊親暱互動。鮮明的攝影風格,為故事定調了戀人之間強烈的愛,曾佩裕希望這樣的精神能在全片貫穿。
從明亮、多彩的視覺,與自由的攝影機運動,到鏡頭逐漸靜止,氣氛變得陰鬱,人物活動空間從按摩院樓上來到樓下,伴隨故事中的事件推進,曾佩裕有意識地調度攝影,也呈現出狄迪和張志安、艾米和張志安兩組截然不同的愛情樣貌。不僅僅是愛情,按摩院裡緊密的女性情誼,也是曾佩裕關注的重點。女孩們在異鄉互相照顧,搭建出屬於自己的安全區。實際出演的有職業演員,也有素人。但因個人經驗與角色相似,即使是素人,在鏡頭前也能自在演出。
不論是手持特寫,還是遠景定鏡,作者印記鮮明的長鏡頭,都為曾佩裕建構了故事的主題——讓悲傷在漫長的時間裡發酵,讓觀眾真真正正地看見角色。不只有視覺,也有聲響,當浴室的漏水一再出現,成為全片母題,都牽引著觀眾與主角一起陷入回憶,彷彿逝者依然存在。
表演的有機創造
片中那些長鏡頭,也為景框中的表演,保留更多即興空間。這是李康生與吳可熙的首度合作,一慢一快、個人特質迥異的兩人,在片中找到反差火花。
吳可熙形容李康生擁有獨特的表演節奏,以及無法預測的幽默感,總能迸出劇本之外的笑話,那種「甜蜜可愛的男孩一面」,也成為吸引劇中角色的關鍵。李康生也笑著認證吳可熙「語速快」,但他仍然自在做自己,「不會因為別人改變自己,加快速度就不是李康生。」
兩人對現場的彼此丟接皆印象深刻,不論是吃包子那場戲,還是在廢棄商場跳舞,都有共創之下的驚喜。值得一提的,還有那場艾米幫張志安按摩肩頸的戲。吳可熙回憶,原來劇本中並沒有艾米一開門,卻發現張志安還沒有換衣服的橋段,這是當下李康生的即時反應,也讓表演開始有機生長。曾佩裕也認可這樣的即興發生,她說,在拍攝當下她只會告訴演員重要的情緒拍點,剩下就交給演員發揮。
李康生對這場戲也有深刻的理解,他說這是故人走後他與艾米再重逢的戲,不可言說的情感需要以此傳達,也需要建立兩人之間的連結。而最終在那個當下,我們確實在幽藍光影下,看見了角色的整個身體都在悲傷。
正是這樣的合作默契,讓《藍色太陽宮》在有限資源下,雖動用16毫米底片拍攝,仍僅耗時18天即攝製完成。當然,從開拍前兩週的彩排,到拍攝現場的走位、預演必不可少。曾佩裕提到最難的兩場戲,一場是那起駭人事件,另一場則是艾米為客人提供特殊服務時遭受攻擊。
吳可熙特別強調,在拍攝攻擊戲時,現場還有親密指導、動作指導等通力合作,確保演員不會受傷。這些專業角色的存在,讓她很有安全感。過去作為演員,她常會不好意思主動提出需求,擔心是自已的錯,但現在的她,敢於舒適地溝通想法。正是這些環環相扣的製作細節,共同成就了這部片。
令主創們尤其欣喜的是,雖然這個故事是扎根於華人移民的語境,卻能與華人以外的族裔對話。除了在坎城、波蘭、釜山等國際影展廣受好評,本片在金馬影展與觀眾見面後,也將於明年三月在法國正式上映,五月亮相美國影廳。能以此跨越文化、種族的籓籬,在情感上打動更多觀眾,讓更多人理解到真實的移民處境,便是主創們最期待與動容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