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金馬影展|文學電影的三頭神(怪)——焦點導演:詹姆斯艾佛利
FILMMAKER IN FOCUS: JAMES IVORY |
2024-10-18 |
文|聞天祥
導演詹姆斯艾佛利、監製伊斯麥默詮、編劇露絲鮑爾賈華拉,分別是美國新教徒、印度穆斯林、德國猶太人,卻以改編拍攝英國文學電影揚名於世。有人尊稱他們是「三頭神」,默詮笑稱他們更像「三頭怪」。
艾佛利與默詮的緣分,啟於1959 年一場紀錄短片的放映會。過去人們只知道他們在1961 年合創了「默詮艾佛利影業」,殊不知除了工作,銀幕下也維持著伴侶關係。他們長達四十四年的合作,止於默詮去世。不離不棄,有如天方夜譚,還有人算進金氏世界紀錄。露絲鮑爾賈華拉祖籍波蘭,生於德國,因納粹逃亡英國,在此求學,後來嫁給印度建築師而遷往德里。她原是小說家,默詮和艾佛利想把她的作品改編成電影,乾脆自己動手,不解之緣就此展開。
他們最有名的合作,是把英國文豪E. M. 佛斯特的《窗外有藍天》、《墨利斯的情人》、《此情可問天》搬上大銀幕。如果說詼諧諷刺又唯美浪漫的《窗外有藍天》,是讓他們從獨立製片變成家喻戶曉的關鍵;艾佛利堅持趁勝拍攝賈華拉反對改編的《墨利斯的情人》,在美男美景之外,未嘗不也藉佛斯特刻意提供的理想結局,為自己和同志加油打氣。幸好鐵三角沒有破裂,還能把大堆人為了一棟房子團團轉的《此情可問天》拍得有條不紊還處處機鋒。我以為到頂了,沒想到原班人馬接下來挑戰石黑一雄的《長日將盡》,流暢到無縫的完美敘事,才是如臻化境。
雖說這四部經典足以體現他們的巔峰成就,但一直很想做齊詹姆斯艾佛利全集,只是囿於版權與修復狀況,而難以如願。結果不久前蹦出了《默詮艾佛利電影情緣》這部紀錄片,於是半逼半求影展部同仁引進。誰知他們自投羅網,提出專題規劃,得以再網羅三部意義非凡的早期作品。其中,《莎劇演員》是「默詮艾佛利」六○年代印度時期代表作,當年在柏林影展拿了最佳女演員,應是首次在台放映;《熱與塵》不僅是賈華拉獲得英國布克獎的小說,親自改編電影,也讓她拿下英國金像獎最佳編劇,意義非凡。三頭神(怪)雖以改編E. M. 佛斯特著稱,事實上也拍了三部亨利詹姆斯的小說,其中《波士頓人》風評最佳,尤其凡妮莎蕾格烈芙的演出更是好評如潮。這些作品搭配紀錄片觀賞,更覺餘韻無窮。
默詮在2005 年先走,賈華拉也在2013 年離開了。他們都沒來得及看到艾佛利在2018年憑《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拿下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當時他已高齡八十九,也是至今最年長的金像獎得主。如果《以》片曾讓你心蕩神馳或低迴不語,那更應該回頭看看這次放映的幾部電影,除了清晰可鑑的優美精緻,鞭辟入裡的人性刻劃,尋求理解的人文反思,還有在保守環境下對情慾投注的尊重與禮讚,那才真是細膩動人!
詹姆斯艾佛利,1928 年生於美國,創作不輟,得獎無數,尤以文學改編作品聞名國際。1959年結識印度裔製片與伴侶伊斯麥默詮,兩人於1961 年與編劇露絲鮑爾賈華拉首次合作,開啟「默詮艾佛利影業」逾四十年的編導製合作。自七○年代起,改編亨利詹姆斯等文學名家著作。1985 年改編自E. M. 佛斯特的《窗外有藍天》獲票房口碑的空前成功,與改編自同一作者的《墨利斯的情人》及《此情可問天》並稱其代表作。片中細膩轉化由衝突步向和諧的原著情節,樹立其以電影語言傳達文學精神的影壇地位。1993 年《長日將盡》改編自石黑一雄同名小說,再獲票房評論雙重成功,1995 年獲美國導演工會終身成就獎,後擔任《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編劇及監製,並獲2018 年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
James Ivory, a prolific director, writer,and producer. He formed long-standing collaborations with producer Ismail Merchantand writer Ruth Prawer Jhabvala over fourdecades. His directorial works include Maurice, winner of the Silver Lion for Best Director at Venice 1987, A Room with a View, Howards End, and The Remains of the Day, with multiple Academy Award nominations. Ivory also produced and wrote the screenplayfor Luca Guadagnino's Call Me by YourName, which earned him both an Oscar and a BAFTA for Best Adapted Screenplay in 2018.